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民族与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队领队郭物研究员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发掘研究显示,该遗址最终呈现的格局是两套四重八块,内外两套城墙及护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两个时期建造。
主题为“北庭故城与丝绸之路”的第五届新疆北庭学术研讨会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郭物做《北庭故城考古新进展及展望》主题发言和接受采访时表示,北庭故城格局的两套指内外两城;四重分别是核心的子城、内城内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墙垣、内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分块,有的是用凹沟分割的地块,比如内城北门外的长方形地块,有的是后来用城垣围出的区域,比如羊马城,大致分为八块。
他介绍说,北庭考古2020年的主要收获是在内城北门内侧附近,子城西北角外清理出8号大型建筑居址,根据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和瓦当等材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说明这是一处自唐代到宋(辽及西辽)元时期不断重建的重要建筑所在,另外对子城夯土墙的解剖,也发现两次修补遗迹。同时,6号佛殿遗址周围探沟发现半环绕佛殿遗址的人工池子,还发现一段夯土墙,可能是佛寺的院墙。
2016年5月至11月,北庭考古队对北庭故城外城墙南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现有古城外城墙主体为唐代所建,高昌回鹘时期至元代一直在延续使用。2018年对内城城门及城墙的发掘显示,内城城墙主体可能也是唐代所建。内城城墙夯土土质纯正,基本是荒地筑城,推断可能是唐太宗时期的庭州城或扩建之前的北庭都护府。外城墙部分夯土层中有陶片、木炭、钱币等人类活动的痕迹,因此,扩建外城时,原来城外已有人居住。外城是武则天时期为了适应北庭级别提升、驻军扩军需求而扩建,也表明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在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日渐完善。
郭物指出,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对北庭故城内城西门与北门、外城北门与南门4座城门及1个佛寺近5450平方米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开辟探方50多个、探沟6条,主要出土文物有钱币(基本是开元通宝)、莲花联珠纹地砖、莲花联珠纹瓦当残片、筒瓦残片、陶器残片、铁甲片和动物骨角器等,发现遗迹有内外城门洞及排叉柱柱基、排叉柱木地袱柱基和晚期酒坊等。
这次考古发掘研究初步证明,北庭故城格局基本是唐代通过庭州、北庭都护府为代表的机构统治西域150多年间不断建设完成,大小两套城墙的变化应当反映故城从庭州到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使的发展演变历史,高昌回鹘和蒙元时期基本沿用唐代北庭大的形制布局,仅做局部修补和更改,最终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并沿用至元末明初,共有近800年历史。
郭物展望,北庭故城未来的考古发掘研究,一是尽最大可能厘清其形制布局以及发展演化的过程;二是争取找到墓葬区,复原北庭故城及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是调查发掘北庭故城周边区域,了解其城镇体系和交通网络的内涵、构成及相互关系。
他强调,北庭历史和考古涉及到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北庭考古后续研究还需要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多领域深度互动,相互配合,相互启发,力争全方位复原和活化北庭历史场景。(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