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南保亭9月27日电 题:海南保亭黎族“非遗”项目创新中焕发“又一春”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当地黎族历史文化底蕴博厚精深,拥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四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者近日在保亭走访中了解到,当地“非遗”项目“不甘寂寞”,顺应时代创新变化,使黎族文化薪火传承。
今年60岁的黄照安是“黎族竹木器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保亭县文化馆的黎族传统竹木器乐传习所,黄照安稔熟使用鼻箫、口弓、哩咧、哔哒、口拜、灼吧等乐器,为参访者奏响悦耳丝竹之声。这里是黄照安研究黎族器乐、传授演奏技艺的场所之一。
“你看这个竹子做的哔哒,传统是单管的。我觉得单管音色不好,改成双管,吹出来的音有共鸣,所以很好听。”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黄照安发现多个黎族传统乐器存在音阶少、音域窄、音量小等局限,遂动手改良,创造新的发声。
近年来,黄照安欣喜地看到黎族竹木器乐演奏技艺学有所用,这解决了“非遗”最令人担心的后继乏人的难题。
黄照安说,保亭一些中学设置有黎族竹木器乐兴趣班。学生若水平一般掌握几支曲子,毕业去饭店当服务员,会因拥有民族器乐演奏的特长而获得雇主和顾客青睐;技艺精进者,可在当地景区谋得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而在黄照安任职副校长的老年大学里,黎族竹木器乐班的学员被分为6个八音乐队,平日里排练曲目,节假日或民众办婚嫁事,会受邀演出。
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呈现体,黎锦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63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春芳记得,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穿的都是自家织染的衣服。
如今,黎锦被淡化了当年的穿衣之用。“我小时候学习织锦,是为了以后自己家庭有衣服穿。现在工业纺织发达,人们学习是为了传统技艺能传承发扬。也有人觉得黎锦好看,是潮流。”
说起黎锦的传承发展,胡春芳想起十几年前参观当地举办的黎锦技艺大赛。“比赛挂出来的作品差不多一模一样。我遂想起奶奶的一幅双面织作品。”那时起胡春芳开始研究双面织,直到2008年前后,她琢磨出纹饰、配色更出彩的新双面织技艺。
新双面织技艺让胡春芳在海南织锦圈声名鹊起,很多人看到“双面织”黎锦后主动来学习、了解这项传统技艺。胡春芳学校授课、家庭带徒,迄今已教授学生上千人。胡春芳说,织锦本来就很难,“如果我不教,别人就难学会,手艺就会失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自身在不断学习和创造。为系统学习谱曲、作曲,黄照安专程前往广州音乐学院进修。胡春芳则频繁接受邀请前往多地展示作品,交流技艺。
“传统不是‘守家婆’,提升传统技艺,会获得更多现代人的喜爱,有利于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黄照安说,时代在发展,传统技艺与文化需要创新来焕发“又一春”。(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