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钟求是新长篇《等待呼吸》:个人精神成长中的历史遗产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著名作家钟求是近期推出新一部长篇小说《等待呼吸》,此间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呈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的感受和理解。

《等待呼吸》。北京十月文艺供图

《等待呼吸》。北京十月文艺供图

  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著名作家钟求是长篇小说《等待呼吸》研讨会”日前举办。

  著名文学评论家程德培、《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等二十余位评论家、学者就《等待呼吸》的文学构架与艺术特质,以及在当代文学史的价值展开解读和探析。

  作家钟求是曾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十月》文学奖等。

  《等待呼吸》是钟求是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研讨会上,程德培表示:“小说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有非常大的转折,钟求是试图通过这两部分表达对时代的思考,思考一代人的命运。钟求是在第三部特别强调了情爱时身体与精神的区分。不过身体与精神能分得那么明白吗?爱情比想象的要复杂,身体和精神的爱有时是分不清楚的。钟求是努力地想证明这一点。”

  张燕玲认为《等待呼吸》是近年来难得的长篇佳作,她从女性形象的当代性的角度挖掘这部小说的当代文学史价值,“读小说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我的同龄人,同时看到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本质,包括整代人的心灵轨迹,尤其是杜怡这个女性形象的宿命。杜怡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要怎样救自己,独立自主的杜怡以她深刻而富有当代性的女性形象为当代文学增添了一个新型的人物形象。”

  王尧认为,“九十年代以来,似乎还没有作家像钟求是那样,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我们这一代人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从我的阅读感受看,这不是钟求是的一时冲动,他在内心承载的历史一直在折磨他,召唤他。小说中两条线索的交织,显示了钟求是对宏大历史和个人命运以及相互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同时指出,“钟求是在小说的叙事和结构上用心良苦。‘无处安放的部分:年’‘无处安放的部分:你’这两个部分,前者为杜怡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后者完成了小说叙事人称的转换,衔接了第三部分。《等待呼吸》在长篇小说文体上的探索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何平认为,小说家自觉处理个人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历史遗产问题,是近年中青年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倾向,钟求是的这部小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

  他认为,钟求是在《等待呼吸》中体现着两个关键词:边缘和受困。他写杜怡与夏小松在莫斯科的故事,他们在莫斯科不可能完全进入苏联的那一历史时刻,在那里他们既是边缘人又是异乡人,因此写的也是革命时代的异乡人的故事。这部小说体现了一个作家在解决他必须要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写作难度和策略,为当下类似的写作提供了有意义可借鉴的案例。

  对于自己的这部新作,钟求是说:“《等待呼吸》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青春的激情、异国的情调和特别时期的惊心背景,让这场爱情既伤感又绚烂。这更是一部记录命运的小说。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相处交手,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着‘理想’一词的悲情和光芒。我要说,这本书不是供给喜欢玄幻、穿越、盗墓文字的读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思考不仅属于脸上沾着风尘的年长者,也属于刚刚进入生活的年轻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