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集资为偶像“购买”成功?背后的资本与情感逻辑

  • 我要分享:

饭圈集资为偶像“购买”成功?背后的资本与情感逻辑

几档今年热门的选秀类综艺节目:《创造营2020》(左上)、《乘风破浪的姐姐》(左下)《青春有你2》(右) 制图:李洁

  李静

  两档女团选秀节目 《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渐次落下帷幕,而另外一档以女团模式呈现“30+”女性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则正在热播中。一时间,全民选秀的潮头涌动。

  以2018年为界标,《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直接推动了养成类偶像选拔模式大规模出圈。经过两年的反复发酵,这一模式的国民化程度越来越高,观众的辐射面、参与度远非往日能及。在娱乐产业中,高关注意味着高回报。虽然上述节目各有巧思,但在基本架构与商业策略上可谓一脉相承,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极力鼓动各位选手的粉丝群体出资,支持自家偶像成功出道,也就出现了饭圈集资的热潮。所谓饭圈集资,是指粉丝个人或粉丝组织通过集资的方式为偶像投票,购买广告位、代言产品、专辑、生日礼物或是从事公益活动等。其实质,相当于以“众筹”的方式为偶像“购买”成功。

  对于粉丝群体以外的人来说,集资的举动是疯狂且难解的。但对局内人来说,却有着强劲的内在动力,从中体验到难得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值得追问的是,这样的情感投入是如何发生的,又产生了什么影响?“集资”之举不仅关联着节目组、冠名商的商业变现、偶像的商业价值,更牵动着无数粉丝的“真情实感”。就这样,情感与资本互为表里,难以分割,也为我们提供了剖析当代文化的重要视角。

  偶像与粉丝的“共同体”:

  实则是一条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在现代娱乐产业体系下,偶像的生产,业已成为一条流水线,特定的人格形象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商品。更准确地说,娱乐工业中的“偶像”专指形象阳光健康,在歌唱、表演或综艺等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艺人。他们的职业性,体现在能够维持充满魅力的人设,进而赢得粉丝的喜爱。而粉丝也经常将自己的偶像称为“爱豆”。

  目前已为国内观众熟知的练习生制度、选秀模式等,乃是日韩娱乐工业的舶来品。这套体系与传统明星制度的核心区别之一,在于“养成”的概念。与高高在上的明星相比,偶像与普通人一样,都离不开刻苦练习的成长过程。因此,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感被大幅缩减,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SNH48的“握手见面会”。通过“握手”这样的特权,粉丝获得了专属的亲密体验。亲密感与参与感,是偶像经济的重要环节。回顾国内流行的几档综艺选秀节目,它们分别这样称呼观众:“全民制作人”(《偶像练习生》,2018)、“女团创始人”(《创造101》,2018)、“青春制作人”(《青春有你2》,2020)等,无不在强调观众的主导地位。获取主导权的具体途径,便是通过充值平台会员、购买产品等为选手投票,比如《青春有你2》的设置中,需要通过购买冠名商的牛奶来换取奶卡,参与投票。实际上,投票过程的信息公开度是极不透明的,因此会有一些节目组被质疑有“做票”的嫌疑,但这并未太过妨碍粉丝参与其间的快感。

  正如网络文化研究著作《破壁书》中说的那样:“粉丝与爱豆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且多数抱有‘爱豆的造神过程有我们一份’的想法,而爱豆也多被教导‘粉丝即上帝’的理念,违逆粉丝就意味着‘背叛’这一爱豆与粉丝组成的情感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实则是一条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偶像被当作一件标准产品生产和包装,而粉丝也被吸纳其中,以其消费能力驱动偶像经济的运转。

  这里的吸纳,是自发的、强烈的以及全身心的。粉丝在这个“共同体”中移情与共情,或是在偶像身上看到与自己的相同之处,或是看到自己所缺失的部分,或是在偶像的成功中获得热血感与欣慰……这样的吸纳往往也是封闭的,而且被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想象,无异于自我建造的“乌托邦”。局外人的不解甚至鄙视,都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家爱豆的喜爱,反而是激发他们持续“助力”的动力所在。

  情感驱动:

  资本的逐利之旅,被包裹上温情脉脉的面纱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处在审美光环之下,日常消费品总是与奢侈、奇异、美、浪漫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本的用途或功能反倒不甚重要。消费活动日渐审美化,人们已经相当厌烦电视广告夸张、露骨的推销方式,却对审美化的、作用于情感、欲望与无意识的营销方式难以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