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创作: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 我要分享:

主题性创作: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图为电视剧《大江大河2》剧照。

主题性创作: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图为电视剧《河山》海报。

主题性创作: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图为电影《1921》海报。

主题性创作: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图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核心阅读

  主题性创作,用艺术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叙事,用审美的眼光对历史和现实再发现,以启示未来。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主题性创作回答了现实课题,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和人生。

  大历史观,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眼力,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与气象。创作者心怀大历史观,作品才能呈现更多激情与生气。

  最近,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成为荧屏亮点。《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遍地书香》等相继与观众见面,一些同类作品也在等待播出。影视中的主题性创作一直很受关注。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与重大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接受时代和观众的检验。

  主题性创作,是指围绕蕴含重要人文思想价值、体现民族精神、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展开的艺术创作。它是用艺术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叙事,用审美的眼光对历史和现实再发现,以启示未来。当代文艺的主题性创作积累了什么样的艺术经验?如何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

  要能回答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主题性创作也不例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戏剧冲突的要求,也是对现实课题的回答。只有回应时代关切的作品才能引起受众的关切,电视剧《苍天在上》等引发收视热潮,电影《战狼Ⅱ》《流浪地球》等曾受到观众热捧,都不是偶然。因为这些作品的戏剧冲突,回应了现实中的课题,是用艺术思考完成的答卷。历史题材创作虽然不直涉现实,但真正优秀的作品都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回应着时代的关切。当代精神观照下的历史,是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活的历史。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是现实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历史在现实的延展。主题性文艺创作,聚焦一个主题、一种题材或一个历史节点,这只是出发点,回应时代、昭示未来,作品才能赢得当代观众。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主题性创作回答了现实课题,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和人生。感应时代的能力钝化,作品则难以担当“回答现实课题”的职能。尤其是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艺创作应当积极面对这个大变局,以审美思维回应时代关切。不妨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我们的文化观念能否站在时代前沿,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引领?前沿的、先进的文化精神能否借助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呈现?这两方面都站到制高点,艺术作品才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要有新的审美发现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出现的一批“献礼”作品,大多成为新中国文艺的经典之作。1959年前后问世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创业史》《红岩》等,1959年出品的电影《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林家铺子》《林则徐》等,至今被人们喜爱。这些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扑面而来的鲜活性和真实感,因为写的大多就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是长期生活积累与提炼的结果,因而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其次是有新的审美发现,这批作品塑造了一批新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杨子荣、梁生宝等,是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发展中涌现出的一批新人,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面貌,至今依然气象昂然。

  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一次新的发现。这是主题性创作的重要经验。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能否产生大作品,是对我们时代艺术创造能力的考验。

  本质上看,脱贫攻坚主题创作属于农村题材。半个多世纪前,农业合作化运动曾孕育一批作品,堪称新中国农村题材创作的一次高峰。从《三里湾》《山乡巨变》《汾水长流》到《创业史》,不同于传统的乡土文学,这些作品展现的完全是新的生活气象、新的人生理想、新一代的农民形象,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收获之一。此后的农村题材创作,自觉不自觉地从生活厚土中汲取养分,比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脱贫攻坚题材创作,也应当在坚持农村题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意,塑造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