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

  • 我要分享:

  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

编者按

  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少年群体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基于漫画、动画、游戏等虚拟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二次元文化的“破壁”与“出圈”——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融通,在弥合代际鸿沟、弘扬主流价值观、发展传统文化等方面对青少年表现出积极作用。然而,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导致现实价值迷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通过在线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案例调查等方式,透视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并对其传播模式、社会影响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打“二次元”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英文名称:Bilibili,简称B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视频引发广泛热议;富含多重跨界元素的“跨年晚会”上,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琵琶演奏家联合演绎的《茉莉花》等让观众眼前一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二次元网络社区里制作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播放量超过600万;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纷纷进驻B站;二次元流行语“萌萌哒”“萌宠”等走入大众日常生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登陆二次元文化平台后翻红……近年来,在新媒体语境下,青少年用二次元元素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二次元平台也积极扩展边界,寻找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融通点,为青年亚文化寻求正名和理解。二次元文化为何如此受到“后浪”的欢迎?其“破壁”与“出圈”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背后又存在哪些问题?本课题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调研。

 

  1.二次元与互联网的相遇

  青少年从中获得了什么

  “过去接触二次元都停留在二维的平面状态,但现在不同了,二次元已经渗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次元入圈7年的“Lee豆子”

  “二次元领域的能人实在是太多了,UP主(即内容创作者)真的是脑洞大开。有的经常能用自己的解读和想象力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有的是黑科技制造者,还有的会自发做字幕组,我现在看视频感觉必须要有弹幕,看到有趣的梗或者刷屏就会会心一笑。”——二次元入圈6年的“会飞的小蚊子”

  “二次元”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特指基于ACG(动画、漫画、游戏)等二维图像构成的虚拟世界,与“三次元”现实世界相对。互联网背景下,古风音乐、歌曲翻唱、宅舞翻跳、网络游戏解说、虚拟偶像等新的视听内容形态均被纳入其中,进一步拓宽了二次元文化的内涵。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文化表现形式。以接受、创造、加工、传播二次元文化的最大社群——B站数据为例,用户年龄集中在1999-2005年之间。根据艾瑞咨询核算,2019年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3.9亿人,动漫用户95后人群占比最高,达46.4%,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军。

  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已经习惯于沉浸在二次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享受现代化视听手段带来的文化快感,他们构建自身语言体系,共享群体内方能理解的符码含义,搭建起独有的精神家园。在父辈与其他社会成员眼中,二次元长久被视为异质、小众、边缘的文化,更未曾获得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而如今,当二次元通过主动打破壁垒、向整个社会展示青年亚文化的力量之际,我们需要追问:在青年一代成长中不曾缺席的文化形态,何以流行?梳理二次元流行的原因,除了社会对亚文化的日益包容和开放、商业化力量对二次元的助推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从二次元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新媒体创造了趣缘社群使青少年容易找到兴趣相投者,获得身份认同,满足精神需要。当代青少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群体,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兴趣爱好。主体性的释放促进了青少年对小众兴趣的开掘,即便是非主流,也能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一方“兴趣栖息地”。

  调研发现,趣缘是二次元虚拟社群形成的基础,成员个体凭借对ACG的共同热爱,建立起比现实世界更团结的社群:这类社群中,信息分享路径更畅通,流行语扩散更迅速,二次元粉丝的身份认同度也更高。不仅如此,青少年更将亚文化一贯的反叛与独立精神转换为社群内的特定规则、行为符号,以此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比如二次元视频精彩处常会出现“前方高能”的提示和集中的弹幕刷屏,这就是典型的网络狂欢,容易创造出“花车巡游式”的快感。二次元构建的新媒介空间,已被赋予阻抗现实压力、逃离各种约束、释放创造潜力的意义,而这也是二次元文化流行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