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后浪”爱上非遗? 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共深耕

  • 我要分享:

  如何让“后浪”爱上非遗

  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共同深耕 积极探索“融媒+”线上传承

  “青蛙狮来啦——”

  随着一声清脆的呐喊,十多个来自韶关市乐昌小学的小朋友,奔上舞台打滚翻腾,表演特色非遗“青蛙狮”。他们身手敏捷,招式间既有狮子的神韵,又有青蛙的“萌感”。还有“非遗小主播”登台,绘声绘色地为观众介绍“青蛙狮”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的暖场演出,“少年版青蛙狮”的亮相博得掌声阵阵。

 

  这些能文能武的“非遗少年”,都是“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的优秀选手。目前,该活动已进入终评阶段,30个“非遗少年达人”即将诞生。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主办的2020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7月1日也正式在全省展开。

  让孩子爱上非遗,非遗传承人与校园都有哪些“妙招”?“融媒+”的加盟,又带来哪些新的气象?征集活动启动之际,记者带你感受广东校园传统文化的新生气息。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李曼霞 通讯员 刁宵华 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名师出招◆

  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传承并非一味复古。越来越多传承人意识到,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广州增城区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何丹凤是“非遗少年说”校园推广大使,不少学生组团投稿。疫情期间,她继续以云课堂方式在线教学。这些剪纸小达人也都紧贴时事,创作《戴口罩》《众志成城》等多件战“疫”主题作品,为白衣天使助阵。

  让非遗薪火相传,传承人也需要新的创造。“小蜜蜂啊啰,幸福绽放花丛中,我哋学习咧……”在“非遗少年说”短视频中,广州登峰小学江俊颖演绎的咸水歌《小蜜蜂真用功》,浅显上口的歌词让人过耳不忘。它是传承人谢棣英亲自作词的一首“新咸水歌”。

  咸水歌原本是广府地区水乡人家演唱的一种粤语方言民歌。随着疍民离舟上岸,咸水歌也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为了让古老的咸水歌在年轻人中继续传唱,谢棣英从20多年前开始,就带着自己的新创咸水歌走进校园,开设特色音乐课。如今,广州已建立起10多处咸水歌传承基地。

  一顶斗笠,一条红领巾,是谢棣英婆婆在孩子们眼中的标配。“只教唱咸水歌比较枯燥,我将舞蹈场景融进了咸水歌。”谢棣英向记者介绍,“新咸水歌”比传统咸水歌更有童谣特色,内容也传递校园生活正能量。这让随着水上人家“上岸”的咸水歌真正接上了地气。

  80后青年粤剧传承人吴非凡也有妙招。在粤剧行内,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出了名的孩子王。2019年,正值演艺事业最高峰的她,却立志用十年做有意义的事——粤剧传承。

  吴非凡在不少学校担当粤剧导师。“小朋友在校内能学习粤剧,到了校外怎么办?”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她成立了吴非凡粤剧艺术中心、组建了30人规模的少儿粤剧团。中心还主办了第二届“广佛校园戏剧节”,为200多个平均年龄不过10岁的孩子提供展演舞台。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它赖以生长的方言。面对越来越多来自外省的孩子,粤剧传承还须迈过语言关。“首先不要让他觉得粤剧难,其次要让他发现粤剧美。”吴非凡先从小调开始,教孩子朗诵歌词,再慢慢纠正发音,“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最重要”。

  传承方式的创新让吴非凡初尝战果。去年在“广佛校园戏剧节”扮演《盗草》女主角的孩子来自湖南,原本一句粤语也不会说,经过半年的训练,就变身为能在舞台从容表演的小新星。

  “艺术没有语言障碍,孩子最能接受新鲜事物,我对他们充满信心。”吴非凡说。

  ◆校园“种草”◆

  课堂上培养非遗“真爱粉”

  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一片热土,需要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共同深耕。如何让孩子们成为非遗的“真爱粉”,不少学校、地市都展开各自的探索。

  穿起长衫,打起响板,广州大元帅府小学三年级的参赛者杜柏灏“非遗少年说”的亮相萌翻了不少观众。他用字正腔圆的粤语讲古,介绍咸水歌等岭南非遗的“前世今生”,一板一眼,如数家珍。

  作为广州市非遗咸水歌传承基地,在大元帅府小学,音乐课就是孩子们接触咸水歌的专属时光。学校每周二都设有非遗课时。大元帅府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刘茵坦言,传统非遗与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存在距离的:“非遗进校园首先要走进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要让传承非遗慢慢变成孩子们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