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的窑神传说

  • 我要分享:

京西古道的窑神传说

窑神庙山门 摄影:梁欣立

  ▌梁欣立

  前些日子,北京晚报刊发了《京西古道 通往历史深处》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笔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访,并研究了古道上独特的“窑神庙”。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在漫长的劳作之余,为满足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想象出各种神灵,建造了许多寺庙。几乎所有有点历史的村庄都有寺庙,除了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观外,村里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庙宇。数前三的为龙王庙、关帝庙和观音庙,剩下就是千奇百怪数不清的民间小庙了。例如:北京三环内有不让老虎伤人的“老虎庙”;门头沟妙峰山上有梨园界祖师的“禧神殿”;密云古北口有躲避瘟疫病的“瘟神庙”;海南海口东有座只供奉一把空椅子,殿外烧敬天香的“梅仙庙”等。除了这些较为特殊的庙宇,北京西部的门头沟还有座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窑神庙”。

  窑神庙位于门头沟的东沟口圈门,该处有个窑神庙公园。这里的“窑”指北京西部山区开采煤炭的洞穴,特指小规模土法采煤的煤窑。窑神是窑主、窑工及家眷创造出来的精神支柱和保护神,窑主祈求窑神保佑多出煤,穷苦的窑工及家人祈求窑神保佑下窑采煤平安顺利。

  开采乌金逾千年

  门头沟在地域上有两个概念,一是京西大山中的一条自然山沟,叫门头沟;另一个是北京市行政管理的区域,称门头沟区,门头沟山沟包含在门头沟行政区内。门头沟处在群山之中,北靠九龙山,南依南大梁,中间一条沟河由西南向东北,沟河长10公里,汇入永定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煤炭是千年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从烧饭、取暖、烧砖瓦缸窑到工业发电、煤炭炼钢、化工生产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门头沟的采煤业历史有千年之久。1975年龙泉务村考古挖掘,从辽代瓷窑遗址出土的烧瓷煤渣层,可以推断门头沟在辽代晚期就有采煤,以及用煤烧瓷窑的活动,辽道宗清宁七年(1061年)记载了采煤事由。《元一统志》记:“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自煤十余洞。”煤窑少则三五人,多达几十人。元代时采煤的产量已经很大。明代开始采煤规模企业化,人员多,分工细,岗位专业。清朝官府设煤关税,并对煤窑进行一定的管理。元、明以来,拉煤运货的骡子与马匹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岩(细砂岩、石灰岩)中踩踏出壮观的蹄窝。

  过去门头沟及周边有过百十座的各类煤窑,挖煤工在“两石夹肉”(煤层之间采挖煤)的环境下,通过艰苦辛勤的手工挖煤,肩背人扛,将煤运出阴森狭小潮湿的采煤坑道。镐刨掘进、木柱支撑、放炮排烟、冒顶塌方、瓦斯爆炸、裂缝渗水、机械事故等,时时都有发生威胁生命的危险,许多人为此付出了伤残或生命的代价。煤一旦出煤窑就是“黑金”,能换成钱,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山中煤开采量越来越多,运进城里服务于朝廷、官府、百姓人家,以至于清朝时在圈门设官收税。

  1879年外国人插手煤窑,1883年引进了蒸汽机入矿,1908年修通京门铁路,煤直接用火车运进城里,同年建石景山钢铁厂……民国时期采煤技术有所进步,产量也相应增加,圈门的关卡就组织煤业公会征收过往的煤炭税。1950年以后成立国营煤矿企业,国家统一开采地下煤炭资源,门头沟矿、大台矿、王平村矿、木城涧矿等五座煤矿企业相互竞争出煤产量,为北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国家改革工业结构,政府决定关闭煤矿,改善生态,绿化美化环境,直到2019年9月17日门头沟区最后一座大台煤矿关闭,结束了门头沟地区近千年的煤炭开采史。

  窑神是矿工们的精神慰藉

  在漫长的采煤活动中,窑工劳作常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精神上需求一个神灵保佑自己,于是就产生了窑神。窑工们建庙供神,又称魏老爷,视其为门头沟煤业的鼻祖。

  门头沟窑神庙坐北朝南,由山门、大殿、厢房、后院二进院落组成,山门石匾“古刹窑神庙”,何时建造已查不清楚。庙里保存一方清光绪七年(1881年)石碑,碑首题“重修豁免煤税碑记”,石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记载:“国思窑神庙,旧有豁免煤税碑记,因嘉庆六年(1801年)大水冲刷磨灭无存……”说明清嘉庆年间就有窑神庙了,是由门头沟、大台、岭西、王平等地的煤窑主联手集资修建的,之后山西富商也投资煤业,并出资修复殿堂院落,使窑神庙延续百年。1945年门头沟镇公所在窑神庙办公;1952年京西矿区政府公署在庙里办公;1953年政府公署迁出,办圈门小学;1968年改北京圈门中学,改革开放后中学扩建迁出;1985年窑神庙成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政府出资全面整修窑神庙,并将周围清理整顿,把圈门过街楼建筑、圈门戏楼和窑神庙连成片,建成“窑神庙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