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语言传递强大精神力量

  • 我要分享:

  “刚刚已经拿到了健康包,是用一份人民日报包着的,打开健康包,里面是一盒连花清瘟胶囊和20个口罩……”近日,在“抖音”上,一段小视频火了。一位在意大利米兰的中国留学生,晒出了收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发的健康包。  

  这份特殊的关怀,是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包裹着的。平日里,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海外游子的一封家书,关键时刻成为留学生的健康包。用这份报纸包裹的礼包里,除了抗疫物资外,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这其实是一句改编的诗,源自唐代诗人沈韬文的一首残诗《游西湖》:“菰米蘋花似故乡。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

  抗疫过程中,类似这样通过话语温暖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肆虐全球的疫情面前,语言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传递着力量,传递着温暖,成为抗疫精神的载体。背后的故事,则充满了文化含量。

  经典诗词章句富含浓情厚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月上旬,在向中国捐助抗疫物资时,日本湖北总商会、日本京都府鹤舞市、日本富山县等协会或政府部门捐赠的物资箱上印的古诗火了。

  典雅的中国古诗,附在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上,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

  中国逐渐控制住了疫情,而全球疫情却不断蔓延,此时,中国人民向世界各国伸出了援手。这份善意也随着援助物资漂洋过海,跨越国界。一句诗歌,寥寥数语,传递人们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爱心。

  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物资外包装上的图案是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家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北京天坛和巴黎铁塔相互辉映。印章中央刻了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出自三国蜀汉学者、经学大家谯周的《谯子·齐交》,意思是,“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贴上像这样能让双方共鸣的话语,在中国对外捐赠抗疫物资时已成为主流。

  中国捐赠给伊朗的抗疫物资上,用两国语言分别写了两句话。一句是“伊朗加油!中国加油!”;另外一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出自古代波斯诗人萨迪的《蔷薇园》,这首诗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借此诗句来形容中伊关系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捐赠给塞尔维亚的物资上,写了“铁杆朋友,风雨同行”,寓意两国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

  中国捐赠给德国的物资上,写了“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这是一句德国谚语,在这里是形容中德两国人民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中国国内疫情最严峻时,德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如今中国投桃报李,与全球人民同舟共济、共抗疫情。

  中国捐赠给比利时的物资上,用中文、法语和荷兰语写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刻在比利时国徽上的一句箴言。此刻,“团结”就是最可贵的力量。

  中国捐赠给意大利的物资上,写了一句“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出自晚明文学家李日华赠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

  事实上,不只国家层面送出去的捐赠物资如此,在民间捐赠给各国的物资上,也写着很多温暖人心的诗词、典故等。

  比如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在送给日本的物资上,写了“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化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表达两国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情谊;给韩国送的物资上,写了“山水之邻”四个大字,寓意中韩两国一衣带水,风雨同舟;给伊朗的物资上,写了“万里尚为邻,相扶无远近”,这是改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句,意指全球共同携手抗击疫情;给意大利送的物资上,写了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中一句咏叹调歌词,“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送给泰国的物资上,用了一句寓意团结的泰国谚语,翻译则用了《周易·系辞上》里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力量。

  因其巧妙,这些词章通常一语胜千言。

  现代话语充满磅礴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