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点评嘉宾、出新书……蒙曼如何诠释唐诗之美?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上官云)蒙曼,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一位学者。她曾登上《百家讲坛》,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那些对唐诗的精彩诠释,曾令许多读者因此喜欢上传统文化。

  不过,提到对古诗词的解读,蒙曼却表示,自己的一家之言作为对唐诗一个小小的领会,“希望大家和我有共鸣,也希望大家跟我有争议。”

  唐诗也可以这样品读

  蒙曼生于1975年,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著名隋唐史学者,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资料图:蒙曼。 林波 摄

资料图:蒙曼。 林波 摄

  她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蒙曼说唐:乱世红颜》等作品。此外,解读唐诗的几部作品也颇受读者欢迎,有的是以节气、节日为主题品读唐诗,有的以人的喜、怒、哀、乐、怨五种情绪为主题品读唐诗。

  沉淀一年,蒙曼又完成了第三本作品《蒙曼:唐诗之美》。只不过,这次她以人生中的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感情为主题品读唐诗,角度和以前有所不同。

  “这本书讲什么呢?是人在面对外界的时候,内在引起的一些情感,比如说人在想到家乡的时候,他心中的情感是什么?人在面对祖国的山河大地的时候,他的情感又是什么?”蒙曼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三本书的解读是“内在加外在。”

  古人的“内心之美”

  蒙曼确实喜欢唐诗,她曾说过,唐诗在自己的专业中是史料一样的存在,但又总能从细微之处读出它们的情感、美感,在新书中也是如此。

  比如,读到友情,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相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挥别,是“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的思念,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重逢。

  读到乡情,则是“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里关中的风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里江南的味道;是“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里神仙那个名叫“蓝桥”的家乡。

  “其实我们中国非常讲人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值得重视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东西。”蒙曼解释,这是中国人最擅长处理的,也是中国人情感最丰富的主题所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大家看到古人的内心之美。

资料图:历史学者蒙曼。 张哲 摄

资料图:历史学者蒙曼。 张哲 摄

  她觉得,季节是有颜色的,人心也是有颜色的。比如新书中没有提到的“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个感情就是太阳的颜色。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就是春晖的颜色。”

  “希望大家有共鸣,也希望大家跟我有争议”

  蒙曼对唐诗的种种解释,有读者并不认同,认为多少有些牵强;但更多读者将蒙曼品读唐诗的方式称为“述而有作”:除了复述经典,还加入自己的心得,是对经典文化一种良好传递。

  对此,蒙曼说,“述而有作”对应的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诗无达诂”,所谓“诗无达诂”,意思是诗允许解释,“一首诗,无论它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只要它传唱出来了,它就允许每一个人心里有它一个别样的影子。”

  她拿“秦时明月汉时关”来举例,“它到底在讲什么?征人有征人的想法、旁观者有旁观者的想法,一千年之后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我想,这个解释本身也是光彩照人的,因为它折射出那么多的人心,可以说是千古人心都在诗里。”

  “所以,我也愿意提出我的解释,我的一家之言作为对唐诗一个小小的领会,希望大家和我有共鸣,也希望大家跟我有争议。”蒙曼说。

  被“催更”的作者

  蒙曼并不是因为解读唐诗才走红。从2007年开始,她登上《百家讲坛》,进入公众视线,之后又担任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因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幽默的点评,颇受读者喜爱。

蒙曼。图片来源:《中国诗词大会》视频截图

蒙曼。图片来源:《中国诗词大会》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