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者增多 乐团超70个 中国交响乐风华正茂

  • 我要分享:

爱好者增多 乐团超70个 中国交响乐风华正茂

2014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家吕思清赴北美巡演

  肖一摄

  11月26日18点,由世界著名指挥家、有“指挥沙皇”之称的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合唱团表演的瓦格纳音乐会版歌剧《帕西法尔》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长达5小时的演出,可谓是对表演者和观众耐力的双重考验,然而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以年轻人为主,甚至还有少数小朋友。“我很喜欢听交响乐,以前没有学习过相关内容,也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纯粹就是喜欢。”一位20多岁的女性观众告诉记者。

  爱好者与日俱增

  在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音乐厅欣赏交响乐。“观众是表演成功的重要因素。重视年轻观众的培养,大力发展交响乐团,建立更多新的音乐场所并吸引更多观众成为常客,在这些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捷杰耶夫在《帕西法尔》演出当天举办的首届2019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上表示。

  “2019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发起举办,共有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乐团和相关艺术机构代表参与。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观众培养与普及”“交响乐与城市”“交响乐与科技”“乐团发展与新作品”等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交响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观众培养与普及”是本届论坛关注的焦点。许多来自国外的嘉宾表示,交响乐受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正在呈下降趋势。例如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团长马蒂亚斯·因肯汉斯就说:“虽然德国有古典音乐传统,诞生了很多作曲大师,但是现在年轻人更喜欢流行乐,他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吸引年轻人。”

  而令马蒂亚斯·因肯汉斯和其他外国乐团代表羡慕的是,源自欧洲的交响乐,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交响乐的年轻观众群体不断壮大。据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数据显示,最近4年,每年有20多万人次走进大剧院来聆听交响乐,在大剧院的34万会员当中,交响乐爱好者占到了1/3以上,4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到了69%。

  交响乐团已有70多个

  不只是爱好交响乐的观众与日俱增,“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不仅有了越来越高规格的演出场所,也留下了无数经典交响作品,造就了很多成功的交响乐团。现在,中国各地交响乐团已经有70多个,而在三四十年前,这个数字不超过20个。”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吕嘉表示。正如他所说,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拥有一个交响乐团已经成为标配。

  交响乐与城市化紧密相连。一个乐团往往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质。“交响乐团对城市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在提供好的音乐的过程中,也在改善人们和整座城市的面貌。”美国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首席执行官安德列·格雷米耶表示。

  以中国国家大剧院为例,每年策划推出五月音乐节、漫步经典音乐会,携手艺术家走进社区、走进地铁、走进学校,让音乐的旋律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周一次低票价、高水准的周末音乐会至今连续举办了近600场,为广大市民感受交响乐魅力打开了一扇门。

  成立于2012年的西安交响乐团是一支年轻乐团。成立以来,乐团每年秋季都要在西安大雁塔举办一次免费的户外公演;每年进10所学校,邀请学生到音乐厅听现场音乐会;每年都要推出自己的音乐季,演出20场左右,每一场都有世界顶级艺术家参与。“在西安,走进音乐厅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我们很年轻,但是充满着无限可能。”西安交响乐团团长曹彦表示。

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

  伴随着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全球顶级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来中国演出成为潮流。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就是来中国演出的“常客”。“我和很多乐团都在中国表演过,大概去过十几个城市,这里的潜力非常大。”捷杰耶夫说。

  除了引进来,中国交响乐在“走出去”方面也成绩不俗。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提到:“这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很多乐团都开始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音乐会中会展示很多中国作品以及中国艺术家的风采。”

  中国交响乐团出国演出已成为常态。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这些年就先后带着《梁祝》《黄河》等中国交响经典作品以及赵季平、陈其钢等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赴欧洲、北美、大洋洲及亚洲其他各地演出,获得了高度赞誉。“我们非常钦佩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古典音乐和交响乐方面,所有东西都是新鲜的,方兴未艾,非常有活力。”瑞士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迈克尔·海弗里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