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曲曲吟唱人间烟火

  • 我要分享:

  【大家谈经典】

  初冬的成都阴沉多雨。午时过后,客厅仍旧一片灰暗。

  魏明伦坐在窗边,侃侃而谈。操着韵味浓厚的“川普”,开门见山、直来直去,透着四川人的睿智和老到。

  人们称他是“巴蜀鬼才”。从艺70年来,魏明伦在戏剧、杂文、辞赋碑文领域穿梭,尤以戏剧成就卓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凭借《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剧作名声大噪。一年一戏,一戏一招,变化莫测。余秋雨曾惊叹他的创作是“一条不知今后走向的江河”。  

  “我确实善变。但事实上,我的每一招都没有脱离人间烟火,每一戏都力图正视世间波澜。”移步换形,万变不离其宗,魏明伦熟谙“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魏明伦把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时代的关心,连带着四川人特有的烟火气,统统都装进了他热爱的川剧,步步攀爬,苦吟成戏,让古老戏曲绽放出绚烂而别样的光彩。

  1.“我不喜欢重复别人、重复自己”

  “我不喜欢重复别人,也不喜欢重复自己。”魏明伦有一股倔劲儿。他不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喜欢用新招,“招没定,手便痒,十八般武器都想摸一摸”。

  但,一戏一招,招招出新,谈何容易。

  魏明伦偏不信这个邪。1980年夏,他创作的川剧《易胆大》轰动蓉城,街谈巷议,家喻户晓。长期看“样板戏”的观众,惊叹戏竟然还可以这样演。

  一班地位低下的旧社会艺人,面对着龙门镇十分强大的地方恶势力,巧妙地利用官绅和恶霸的狗咬狗之争,玩恶敌于股掌之中,使他们两败俱伤,直至双双殒命。悲与喜、正与闹、庄与谐,交织变幻,满台生彩。

  “有很多新招。”魏明伦告诉记者,川剧《易胆大》开场就别出心裁:开场铃声响后,戏迟迟没有开演。剧中“打杂师”站到台口,向观众抱拳施礼:“列位来宾,本来该开戏了,对不起,镇上达官贵人尚未光临。骆府老太爷还在作诗,麻家大五爷还在打牌……”话音刚落,花脸急匆匆从观众席走出来,“骆老太爷来了!”

  台上刚开演《秋江》,台下忽然有观众摔碎茶碗,指着台上大骂:“码头上点的《八阵图》,你们演《秋江》。老子不看了,弟兄们,打上台去!”

  “剧中人从观众席出现,打上戏台。演戏人与看戏人巧妙化合,古代剧中情境,与现实剧场情景无缝对接,观众拍掌叫好。”回忆当年演出效果,魏明伦的脸上露出几分得意,“我写戏就这样,不按常理出牌,没有任何框框。”

  魏明伦曾陪著名剧作家陈白尘观看《易胆大》。陈白尘观后称绝,“台上是易胆大,你是魏胆大”。剧作家吴祖光特爱这部戏,在全国首届优秀剧本评奖会上说:“同样是写艺人,我的《闯江湖》不如《易胆大》。”

  1981年,魏明伦的两部大戏《易胆大》《四姑娘》破例同时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次年,魏明伦和南国编剧的《巴山秀才》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震惊戏剧界。当时剧坛热议“魏明伦现象”,文化部还发文号召所有剧团向创作演出这三部戏的自贡市川剧团学习。

  人和作品都有名气了,人们猜想,创作风格也就该定了?谁料,魏明伦转身就换了一个大招。武则天、贾宝玉、施耐庵、红娘、七品芝麻官、女记者、女法官、安娜·卡列尼娜跨朝越国而来,重新审视潘金莲。

  “古今同拍潘金莲,古代施耐庵全用俯拍镜头,鄙视放荡之恶;剧作家欧阳予倩全用仰拍镜头,抬高叛逆之美,而我是在俯仰之间。”魏明伦视潘金莲不同阶段,该仰时则仰,该俯时则俯,该同情时就同情,该谴责时就谴责,“我就要揭示她如何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

  魏明伦在剧中设计了两条线,主线是潘金莲和四个男人张大户、武大郎、武松、西门庆的故事;而副线是把古今中外人物串在一起,与潘金莲比较命运,交流感情,评论是非。魏明伦笑谈:“现在流行穿越剧,其实我在35年前就开始‘穿越’了!”

  1985年,川剧《潘金莲》问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十几个剧种、一百多个剧团移植该剧,更有戏剧性的是,因为该剧还创立了一个新剧种——为适应《潘金莲》移植演出,广东新创了东江戏。《中国妇女报》就此展开了爱情、婚姻、家庭等话题讨论,绵延几个月。美国华文媒体《时代报》全文转载剧本,连载20天,纽约出版英译剧本《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