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冷落、大街成了“拉链路” 驼铃古道改造三年没起色

  • 我要分享:

  商铺冷落客流稀 大街成了“拉链路” 驼铃古道改造三年没起色

  石景山模式口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走过的驼铃古道就在这里。2016年,石景山区就启动了模式口地区文保区升级改造项目,期望还原这条京西商道的古风古貌。然而3年来,改造工程进展缓慢,一期工程部分功能仍未实现,管线铺设反复施工,曾经引入的趸租模式也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今的模式口大街,建筑风貌不一,商业人气不足。京西古道的历史风韵为何不再,记者进行了探访。

  现状1

  反复施工十余次 大街成了“拉链路”

  提到模式口,京西百姓都十分熟悉。明清时,京西煤炭矿产经此进京,1500米长的龙形古道商贾云集、驼铃不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百货市集,茶菜盐油、布匹字画应有尽有,城里百姓也常搭车赶路来此赶集。

  前些年,模式口大街由于无序发展,环境脏乱,被纳入改造范围。

  “从2016年启动改造开始,模式口大街的施工就没断过,一年四季尘土飞扬,雨雪天气泥泞不堪。”住在模式口大街东段的王女士说,“先是道路硬化,然后是临街房屋改造,再后来是架空线入地,每天如果不是有事,真的不想出门。”

  大街环境改造提升,暂时施工带来的影响居民都能理解。然而,让王女士费解的是,一条大街挖了铺平、铺平再挖,反反复复竟有十多次。“今天是修下水管道,明天是修天然气,后天又来铺光缆,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反复施工何时是尽头?”

  记者昨日走访模式口大街,也印证了王女士的说法。原本已经于去年完工的模式口西段一期工程,现在又在路面挖开了一道缝,据工人师傅说这里正在铺设电缆,但是何时完工他们并不清楚。不仅如此,记者在大街东侧走访过程中,还在沿街门脸儿看到了不少张贴的“施工通知”,提示居民即将开始电力架空线入地改造,刚刚硬化平整的二期道路将再度复工。

  除了表面看到的交通和环境问题,反复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不少困扰。住在大街西头的老住户李先生告诉记者,“家里的供水问题都存在快一年了,水流小甚至不出水,洗澡要早上4点起来趁别人不用水的时候洗。”据李先生介绍,模式口老住户的房子多是几十年甚至更久的老宅,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反复施工过程中一旦触碰到薄弱环节,就会导致漏水。报修电话打多了,自来水公司干脆把水压降下来,这下漏水的事情少了,居民的用水也少了。截至记者发稿前,居民的供水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而且越往西边地势越高,水管里的水流也越小。此外,还有居民向记者反映,家里40多年的房子存在屋顶漏水问题,但是大街的安保人员却不允许个人拉沙拉料进行施工改造,只能住在漏雨的房里担惊受怕,而具体原因以及何时放开限制却不得而知。

  ■回应 架空线入地月内完工

  眼下,时间已经进入12月,眼看着就要到了模式口二期改造的尾期。对此,项目施工方北京石泰公司表示,文保区外立面二期工程和市政二期工程都进展顺利已经完工,仅剩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可以在月内完成。

商铺冷落、大街成了“拉链路” 驼铃古道改造三年没起色

模式口西段在修电缆

  现状2

  墙上“拆”字太刺眼 大街风貌“四不像”

  目前,大街改造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路面硬化、临街商户改造等也都已经完成,过去散乱经营、遍地脏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漫步在模式口大街上,路两侧处处设有民俗景观,象征丰收的玉米、提供歇脚的骆驼石凳,甚至还摆有居民捐来的老物件,颇有些古风古韵。然而,居民对此评价却并不高。

  石景山区一位民俗专家向记者介绍,在模式口老居民看来,“青砖汉瓦石板房”就是模式口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可是临街房屋改造后却加入了原本不属于这里的装饰元素。“例如改造建成的垂花门,曾经是清朝时有身份人家的象征,可模式口压根就没有过这样的门。此外,还有冰盘沿、挂檐板也都不是这里的样式,却都一股脑给加了进来。”从大街整体望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砖房、青砖房,甚至清式、民国式样的房屋散落其间,风貌样式并不统一。

  在模式口大街已经完成的风貌改造中,目前比较突兀的还有一处过街楼遗址。这处如今在城里已经难以见到的过街楼,原本是要改造成一处下沉式博物馆,陈列当年老街的石板路,让游客可以零距离感受古街文化。可是这一规划至今也未实现,两侧房屋墙面上还写着大大的“拆”字,迟迟没有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