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写40万字作品揭秘郑国渠:它由“间谍”修建?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12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郑国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在古代绝对算得上“奇迹”。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其实,郑国渠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新近出版的《天下第一渠》中,作家白描通过研读史料、实地走访调查,用40万字讲述了这项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他提到,郑国渠一个叫做郑国的水工主持修建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而这名水工当年的真实身份,却是个“间谍”。

作家白描。受访者供图

作家白描。受访者供图

  战国末年,有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渐渐地,位于西北地区的秦国日益强大,兼并天下的步伐逐渐加快。

  “当时,韩国君主就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工来到秦国,向秦王献上计策,劝说秦王要兴修一项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企图借此消耗秦国人力、财力等,令它‘无力东伐’。”白描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疲秦之计”。

  秦国按照郑国的设计,要引泾河的水,东流三百余里,注入洛河,这的确是个极其庞大、极其复杂的工程,短期内无法建成。白描说,结果,在建渠过程中,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被秦王嬴政抓起来要杀头。

  “郑国也没慌张,他坦然承认自己的身份。但跟嬴政说,‘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觉得挺有道理,就让郑国继续主持修渠。”白描计算了一下时间:整个郑国渠历时10年方才完工。

  这也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史记》和《汉书》里都记载:“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秦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最终统一天下。

白描在写作《天下第一渠》期间考察泾河大峡谷。受访者供图

白描在写作《天下第一渠》期间考察泾河大峡谷。受访者供图

  作为陕西泾阳人,白描对郑国渠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一度,他想写一写郑国渠,但很长时间里没有付诸行动,“写作难度大。这条渠的历史纵贯2000多年,写它实际上是为一方土地纂志。不敢轻易动笔,怕糟蹋了这个题材。”

  2016年,郑国渠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令白描倍感骄傲。他说:“我的家乡陕西泾阳是个历史名县,秦曾经在泾阳建都。我是从这片土地走出的作家,也希望我们的历史文化得以完整延续,所以就有了写作《天下第一渠》的决心。”

  对一位作家来说,这不是个清闲工作。2017年春天,白描自驾车长途到泾河的源头实地考察,还走访了泾河流域甘肃陕西一些县。随后在考察采访中,他七上郑国渠渠首,采访了近200位人士,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史书、地方志、水利专业书籍。

  另外,再加上人物、文化、商业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那些成书的或油印没有出版的,在白描的写作间里堆满了几张大桌子。白描认为,首先在创作前要做大量准备,在写作中则既要深研资料,又不能被材料所捆绑,必须有作家自己的视角和发现,融入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

  整个写作过程并不是特别顺利。白描时不时会有下不下去的时候,比如写到宋代时兴建丰利渠,那是郑国渠的后续工程,但史书上记载却很简略。

  一连几天,白描都只能对着电脑发呆。他干脆和朋友一起出门,再次踏勘丰利渠渠首。他在一块大石头坐下来,思想穿越千年飞到宋代,直到灵感闪现,“突然就一个突破口,一条渠的命运其实和一个朝代的国运实力相关,‘富而不强’是宋朝国运的写照,于是从这个特殊大背景着笔,将几上几下修渠的曲折和艰难,完整地表现出来。”

写作《天下第一渠》,白描在秦汉古渠遗址做田野调查。受访者供图

写作《天下第一渠》,白描在秦汉古渠遗址做田野调查。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