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建牌楼、熬夜装扮……澳门同胞回归前曾这样迎国庆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宋宇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澳门同胞就自发搭建了第一座牌楼迎接新中国的成立。此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每逢国庆,澳门同胞都要在通衢大道及一些爱国社团和机构门前搭建牌楼和彩牌,安排歌舞节目,祝福祖国‘国泰民安’。”

  12月2日,“澳门同胞庆祝国庆牌楼历史图片展”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展览厅开幕。曾参与这些牌楼制作、如今已是澳门美术协会会长的陆曦,在现场这样回忆起那些年自己建造过的牌楼。

展览现场,按当年搭建的缩小牌楼模型。/p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展览现场,按当年搭建的缩小牌楼模型。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凝固历史的牌楼

  现场展出了百余张澳门牌楼和彩牌的历史图片,此外还有五座按当年搭建的缩小版牌楼模型。

  照片按照年份排布展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主题都成为牌楼表现的主题。

  记者注意到,这些历史图片展示了从1949年最初设计较为简单的牌楼、彩牌,到1951年国庆时,澳门同胞集资搭建了澳门首座“天安门”牌楼,再发展到后来精心绘制图像、挂满彩灯的牌楼。

  其中的的文字、绘画均颇具时代特征。

  在陆曦看来,这些照片和模型都凝固了当年的历史,也是那个时代澳门同胞迎接国庆的一种方式。

  他介绍,当年,这些牌楼由一群充满热情的澳门美术工作者策划、设计、绘图,协同棚工、木工、油漆工、泥水工、电工、搬运工制作和搭建,内容极具特色,饱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当年的那些故事

  六七十年前参与建造牌楼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当时我也是年轻人,现在不年轻了,今年我85岁,向86前进了。”这个团队中的成员吴仕明回忆,当时大家都是在国庆前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搭建牌楼的。

  最初搭建牌楼并非没有阻力。张耀生说,刚开始参与这项工作的时候,自己还曾被黑社会威胁,“他们告诉我上街要小心”。后来,类似的情况才渐渐好转。

  当年同样是国庆牌楼美术组成员的黎鹰还记得当时工作的场景。

  “工作最紧张的就是9月份,到9月25号我们要把所有画完的东西都安装到牌楼上。时间很紧张的。大家为了工作忙个不停。其中有几天,大家都工作到天亮。有时候家人打电话叫回家吃饭,都顾不过来。直到10月1日前夕,大家看到牌楼搭建完成,灯亮了,才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到了10月1号当天,大家都要到牌楼上面去拍照。” 黎鹰说,这些情景他一直记在心里,没忘记。

展览现场,按当年搭建的缩小牌楼模型。主办方供图

展览现场,按当年搭建的缩小牌楼模型。主办方供图

  要把这种爱国情怀传承下去

  展览现场,当年这些曾参与牌楼建造的老人不住地在照片中找寻曾经的记忆。

  陆曦说,由于当年资讯不发达,每年的国庆牌楼事实上成了当时澳门同胞了解祖国新面貌的直观方式。

  “我们希望透过历史图片的回顾,缅怀当年搭建牌楼的艰辛、分享当时的苦与乐。同时也向所有当年参与工作的前辈和朋友们致敬。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们认识澳门同胞向往祖国、心系祖国之情。”

  他说,这次展出的都是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图片,它们已经载入了澳门史册,成为教育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材。

  “这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心,永远是澳门的核心价值。一定要把这种爱国情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澳门美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献信息部和中国国际文化书院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2月11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