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中出现不少“照片画”,构图、颜色乃至细节都与照片如出一辙
中国画创造力哪儿去了?
本报记者 王广燕
不久前,“易烊千玺单车照惊现中国美术馆”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原来有观众在观看一档大展时,发现易烊千玺骑共享单车的形象出现在展出的画作中。画中一群青年男女骑着共享单车疾驰而过,其中有一位青年,从人物表情到服装发型,乃至自行车款式以及车篮中的矿泉水等细节,都完美复制了易烊千玺的一张街拍照。
如果说这幅作品中的巧合,只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一枚“彩蛋”,那么本届全国美展中出现的不少“照片画”作品,恐怕不再是一件让人会心一笑的趣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各分区展览已全部结束,其中争议最大的中国画展区,便出现了大量“照片画”。有人将部分入选作品与网络照片进行对比,竟找到不少作品的“源头”:画作的构图、颜色乃至细节,都与照片如出一辙。
“难道中国画未来的风向标就是画照片?”“如今的中国画流水化制作,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光是网友热议,在日前举行的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2019工作年会上,不少画界专家也都注意到了这一愈演愈烈的现象。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直言,许多画家采用急功近利的办法进行创作,“有次我在一个会议上看画家的草稿,令我特别吃惊的是,很多草稿几乎就是对照片影像进行排列组合。这种倾向如果蔓延开,中国写意人物画将会走向何方?”
“一些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有的画家在网络上搜索形象,重新处理一下,例如用喷绘涂一涂,用笔描一描,就画好了草稿。”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说,“画家们不会绘画了,而是用屏幕上的图像代替他们对形象本身的认识,这个危机才是最大的。”
也有观点认为,艺术家采取现代技术辅助艺术创作无可厚非,不应简单否定画照片的做法,只是不应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拍摄的照片。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认为,视觉资源的多元化,应该有助于艺术家找到自己独特视觉的图式。不过他也补充,“当我们面对太多的视觉资源的时候,我们有可能陷入其中,失去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创作。”在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履生看来,纯粹以照片为依据进行创作已成为一种套路,许多评选的结果在事实上造就了一种范式,并产生了广泛的跟随和效仿作用,形成了一个名为创作实际是生产的专业过程。他呼吁,应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否则下一届什么状况,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预料到。”
“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家要从生活中发现最鲜活的东西,将其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才具有感人的力量”,王明明说道。专家们期待更多中国画作品能回归创作本心,唯有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中国画的明天才会更加光明。漫画 王鹏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