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小说《三体》,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随着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上映,读者也期待他的更多作品搬上荧幕。
10月25至27日,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记者采访了刘慈欣,与他畅聊科幻电影那些事。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 余珂静 摄影报道
科幻文学影视化很难
记者:今年春天,《三体》韩文版和日文版分别在日韩两国出版。不同的是,这本书在日本大受欢迎,但在韩国初版时只卖了400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刘慈欣:“韩国版制作封面的画家,应该是把想象中的中国元素,拼凑到一块制作的封面。我怀疑,他是不是认真的看过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在韩国销量不好,不一定全是因为这个封面,应该还有其他因素。日本有阅读科幻文学的传统,并且日本科幻文学曾经很辉煌,例如小松左今的时代,他们的科幻文学培养了大量的科幻读者,这可能是《三体》在日本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
记者:听说您在2012年就接到过作品影视改编的请求,但一直到2019年才有了电影版《流浪地球》,期间足足过去了7年。《三体》电影改编也沸沸扬扬传了好几年,最终依然没有上映。为什么科幻文学影视化很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慈欣:“确实挺难。举一个国外的例子,比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还有很多其他作者的作品。很多影视化运作的时间,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经常说要开始拍摄,结果依然拍摄不出来。我的作品运作时间不算长,具体的原因是科幻电影牵涉方方面面因素,牵涉大量的资金,有大量的特效需要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
现阶段国内十分缺乏科幻编剧
记者:您在本届星云奖的现场采访中曾提到,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优秀青年作家还不多,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家数量不够。就您了解,青年科幻作家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刘慈欣:“青年科幻作家大都是业余作者,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是由他们的科幻作品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据我所知,新一代的科幻作家大多有很高的学历,也都有很好的工作,生存状态并不是太差,但这一切与科幻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他专业写作科幻作品,按照现在的市场状况,是很难维持生计的。”
记者:近段时间,我们的电视电影出现了一个玄幻作品改编的热潮,很多作品影视化之后迅速被大众熟悉。科幻作品会不会也走同样的路子,影视改编会不会成为青年作家出名获利的重要途径?
刘慈欣:“我认为,目前科幻改编影视作品的热潮已经出现,我们只是还没有看到太多的成果。据我所知,现在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在进行影视化创作,只是暂时没有完成而已。我相信,未来几年会有相当数量的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
刘慈欣:“影视改编是科幻作家的重要收入途径。科幻小说IP改编权从15至20年前到现在初略计算一下,已经涨了百倍,价格增幅是惊人的,对科幻作者来说是一大笔收入,比科幻作者的稿费和版税高得多。一方面,这是一个好现象,能让一些专业科幻作家出现。但另一方面,对科幻文学来说也有负面的影响,如果科幻作者就想着去卖IP,每次创作下意识地考虑是不是能够影视化,对科幻创作本身是不好的。另外,这种状况能持续多长时间是一个问题。现阶段国内十分缺乏科幻编剧,科幻电影题材依赖于科幻文学作品的改编,但这种状况不会一直如此,以后会有更多的科幻编剧加入到行业当中。科幻电影特别是高成本的科幻电影,比起改编来更适合原创剧本。那样的话,高价IP的局面就不会持续下去。”
没硬核设定就得有很好的故事
记者:您认为,改编IP的热潮和《流浪地球》大火有关系吗?
刘慈欣:“关系不小,但它其实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很久就有了。”
记者:《流浪地球》是个短篇小说,几乎相当于电影的背景,虽然在改编时加入了角色、剧情等很多东西,但最终成功了。有的科幻小说在加入了爱情、人物故事等元素后,观众却不买电影的账,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缺乏了硬核的科幻设定。您认为,科幻电影成功的要素,是否需要有绝对硬核的科幻设定?
刘慈欣:“科幻小说和电影,面对的读者群是不一样的。科幻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科幻电影是面向大众的,肯定要进行重大改变。但是不是一定要硬核?我认为不一定。科幻电影也分不同的风格。硬核的科幻电影是其中一类,像《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也有部分科幻电影没有那么明显的硬核设定,但它可能有很好的故事、很好的文学品质,这也可能让它受到观众的欢迎。现在电影观众细分化,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欣赏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