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 我要分享: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村童闹学图》 仇英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范仲淹

  ◎李开周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才算正常标准呢?有人说,至少两千;有人说,一千元足够了;还有人说,在消费比较高的一线城市读书,每月三千都得勒紧腰带。

  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往前延伸一下,延伸到千年以前的宋朝,看看宋朝的学生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宋朝没有中学,上完小学就上大学

  要想知道宋朝学生的生活费,首先必须搞清楚宋朝都有哪些学校,因为学校不一样,花钱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们来给宋朝学校分分类。

  按照就读年龄和教育程度划分,宋朝的学校可以分成小学和大学。在宋朝,正常标准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主要学基础知识,例如认字,练字,学习《三字经》(成书于宋朝)、《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千家诗》(成书于宋朝)、《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等启蒙读物,接触《论语》、《孟子》、《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附带学一些诗词韵律和计算技能;到了大学,开始深入学习儒家经典。

  有小学,有大学,那中学哪去了呢?对不起,宋朝没有中学。事实上,整个古代中国都没有中学,人们读完小学,就直接读大学。

  因为没有中学,所以小学的就读时间就变得很长,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因为小学就读时间长,所以宋朝的小学生年龄差别就很大。宋徽宗在位时,首都开封国立小学共有一千名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六岁,年龄最大的竟然有三十三岁。为什么会有三十多岁的小学生呢?一是因为有的学生入学很晚,十几岁才上小学;二是因为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学十几年还不能学完基础知识;三是因为当时的小学生并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包括很多相当于中学生的“小学生”。

  如果按照出资人来划分,宋朝学校又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办的,政府出资(也接受私人捐赠),非常正规,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指标限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私学是民间办的,私人出资(某些私学会得到官府补贴),包括学界大佬和退休官员创办的书院,包括地方士绅创办的义学,包括有钱之家内部搞的家塾,也包括在城市和乡村里星星点点的私塾。

  按照行政等级划分,官学还可以细分成直属于朝廷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各府管辖的府学、各州管辖的州学、各县管辖的县学。

  跟现在比,宋朝官学的规模很小。宋徽宗在位时,拼命扩大官学的规模,把全国二十四个省级行政辖区(当时叫做“路”)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统加起来,再算上等级最高的太学,拥有学籍的学生总共才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人,而且这是宋朝官学的巅峰时期,此后全国官学的在籍学生数量始终在十万人以下。

  我为什么强调“在籍学生数量”呢?因为宋朝官学里还有一大批学生是没有学籍的。没错,他们在太学、府学、州学、县学里读书,但是并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因为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官府的补贴,他们是真正的自费生,平均开支自然要比在籍学生多一些。

  千古名臣范仲淹,当年曾是自费生

  比如说,范仲淹年轻时就是一个自费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他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他在朱家长大,在朱家的家塾里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直到二十岁那年,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齿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他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

  然后范仲淹单枪匹马来到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借优异成绩考进应天府的府学。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学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根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应天府学,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