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这些人?他们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宋宇晟)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嘉·朵卡萩 (Olga Tokarczuk) 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分别荣获该奖项。

  一百多年来,上百位文学巨匠获此殊荣。历史上,都曾有哪些人获颁该奖?他们又留下了什么作品?

  那些出现在课本中的作家

  其实,不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经典作品早已被译介到中国,甚至出现在了大家的课本之中。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2年7月21日,美国举行海明威模仿大赛,图为格雷格·福塞特(左二)获得模仿秀冠军。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2年7月21日,美国举行海明威模仿大赛,图为格雷格·福塞特(左二)获得模仿秀冠军。

  ——海明威:遍体鳞伤,依然坚强

  《老人与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作品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的故事。

  老渔夫出海很远捕到一条大鱼。鱼太大了,老人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归程中,许多鲨鱼开始袭击这条被船拖着的大鱼。老人虽尽力驱赶鲨鱼,但最终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

  海明威自己将这样的硬汉形象概括为八个字——“遍体鳞伤,依然坚强”

《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封。

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封。

  ——罗曼•罗兰: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

  在教材中,罗曼•罗兰的故事已成为一篇课文。而真正成就他获得诺奖的是其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了,因为过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这个今天频频出现在鸡汤文中的句子,正出自这部1912年完成的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一个穷苦家庭,他从小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分。家庭的贫困和耿直、敏感的性格让他在生活中吃尽苦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随着岁月流逝,约翰•克里斯朵夫老了,他成为誉满欧洲的音乐家,与敌人和解,但也嘲讽像自己年轻时一样的青年。

  罗曼•罗兰在整部作品的序言中写道:“但愿克里斯朵夫成为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

资料图:马尔克斯。

资料图: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的这句开头如今已成为经典。这部小说的节选也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这部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在小说里,抚摸冰块的感觉是“在烧的”、“遗失很久的东西”会跟在磁铁后面“乱滚”、小镇居民可能集体患上失忆症……

  而这些故事正映照着,几百年来哥伦比亚应对外部掠夺与入侵的历史。

  他后来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说:“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

  作品比作家有名系列

  如果说上述这些伴经典让我们以文字的形式记住了诺奖,下面这些作品便是以直观的戏剧或电影留下了印记。

《等待戈多》书封。

《等待戈多》书封。

  ——《等待戈多》:荒诞还是隐喻?

  作为荒诞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法国首演,即引起轰动。其作者塞缪尔•贝克特也因此作品获得诺奖。

  整部戏剧展现了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