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各地新书店

  • 我要分享:

  打卡各地新书店

打卡各地新书店

  8月30日,读者在北京坊的PageOne书店看前门城楼。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打卡各地新书店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的鲁迅书店 本报记者 杜羽摄/光明图片

  【中国新地标】

  2019年的上海书展,似乎是以两家新书店的亮相为先声的。

  先是8月12日,在上海中心大厦52楼,距离地面239米处,朵云书院开张。后是8月14日,上海书展开幕当天,“中版书房”长宁店迎客。没几天时间,就有读者把这两家书店列入“不容错过的打卡新地标”。

  一周之后的北京,更进一步,雨枫书馆、PageOne、多抓鱼等一众“网红”书店,直接进驻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读者纷纷走到“北京实体书店街主题展区”,“一次打卡京城17家书店”。

  从读书沙龙到电影分享,从名家讲座到新书发布,从手工制作到书画展览,近年来涌现的各色实体书店,展示着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书店不再甘于只做一个卖书、买书的店铺,而是有了“文化地标”的雄心。

  最美书店来了

  几年前,电商平台风生水起,实体书店遭遇寒冬。这时,“最美书店”来了。先是两三家,再是四五家,然后就是遍地开花,让人简直有些目不暇接。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实体书店挺过了寒冬,鳞次栉比的小书店更让人惊喜。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开的实体书店就超过500家。这些新书店,主要是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书店。

  书店规模的大与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颜值”。如果不在“最美”上做足文章,似乎就无法赶上时代潮流。从上海的泰晤士小镇起步,开到杭州、扬州、成都、西安、重庆直至北京,钟书阁书店所到之处,无不与“最美书店”的名头相伴而行。在成都,钟书阁有了巴山蜀水的韵味;在贵阳,钟书阁是一个溶洞的世界;在北京,钟书阁里的屏风、胡同、脸谱,处处散发着京味儿。每到一地,这家连锁书店都尝试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北京PageOne书店开在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大栅栏。走进北京坊里的这家书店,6米高、50米长的书墙固然让人震撼,但更多人喜欢抬眼就能看到前门城楼的感觉。逃离熙熙攘攘的景区,偷得一刻闲适,与古建筑对话,别有一番滋味。

  近年来,出版人三石参与了井冈山红色书店、南京吾在书舍等多家“最美书店”的设计。在他看来,无论开在繁华闹市,还是开在乡间古巷,“最美书店”改变着人们对书店的认识,也让很多对实体书店已经有些隔膜的读者,重新走进书店。

  书店因阅读而美

  随着书店的“颜值”节节攀升,有人担心:如果书店只是一个打卡圣地,而没人读书、买书,这样的书店还能否称之为书店?

  书,是书店的灵魂;阅读,才是书店最美的风景。对于戴着“最美书店”桂冠的钟书阁来说,在用独特的设计提升空间美感同时,其实一直在探索着通过各种名家讲座、新书分享、亲子阅读活动,把书与人连接在一起。在中版书房上海长宁店,自开业第一天起,名家签售、新书发布、讲座互动、艺术展演等活动就没有间断过。

  除了繁华的商业区,实体书店也正逐渐向校园、社区、乡村延伸。从2016年10月到2019年4月,不到三年时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广西的6个城市建成了11家高校书店——独秀书房。在独秀书房,大学生既是读者,又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参与书店运营,策划阅读沙龙、手工课堂等活动。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把这些校园书店看作高校的“人文实验室”——学生在这些校园书店提升读书品味,养成人文气质。

  在杭州,开在西湖岸边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2018年有了首家社区店。书和人走得更近了,书店成为招待邻里街坊的文化客厅。同样在杭州,晓风书屋既有社区书店,又开设了医院书店。这些书店,不仅让社区居民、医务人员享受到读书、买书的便利,更解决了他们子女托管的难题。孩子们放学后在书店读书、写作业,也成了一道读书的风景。

  因为阅读,书店更美了。

  从24小时书店到无人书店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014年3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试行24小时营业时,抛出了这样一句口号。自此引发了全国各地开办24小时书店的热潮。如今,天津、上海、长沙、青岛等很多城市,都有了24小时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