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代的出版和阅读

  • 我要分享:

  发于2019.8.26总第913期《中国新闻周刊》

  苏联人号称“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我看过一个统计,早在1939年,苏联读书人的比例就高达87%。中小学生也要学习俄苏作家的经典名作。不过我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赫鲁晓夫时期才进入中小学课本的,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等作家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才被苏联学生认识。当然,更多的俄苏文学作品是苏联解体后才广为人知的。

 

  苏联时代好书一册难求,到货无预告,货少人多是常态。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管控的后果。俄罗斯老师告诉我,那时候,苏联人在书店排一宿的队,就为了买一本布尔加科夫的小说《狗心》。

  《狗心》创作于1925年。医学教授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将一名死去男子的脑垂体和睾丸植入一条狗的体内,试图发现人类肌体年轻化的奥秘。出人意料的是,实验导致了狗的人化。小说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比如进化与革命、人的道德责任等。在作者看来,教授将狗变成人的试验与其他一些社会改造一样,都是“危险的游戏”,其结果可能变成一场悲剧。这部小说直到1987年6月才首次公开发表,在苏联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发行量最大的书,还有马恩列斯全集和勃列日涅夫的回忆录三部曲《小地》《复兴》和《处女地》等。1978年,《小地》首版印数突破2000万册。“三部曲”的总发行量达到4亿册,一举登上了苏联畅销书冠军的宝座。

  苏联尽管造纸水平一般,但图书印刷量与西方不相上下——追求高印数。据俄罗斯史学家戈沃罗夫统计,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图书总发行量突破60亿册,全国家庭藏书总量超过50亿册。

  不过,苏联图书虽然印数高,但品种匮乏。一方面,书店里上亿册图书积压,无人问津,落满灰尘;另一方面,好书一册难求,读者喜欢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出版得并不多。所以,一旦有好书问世,则堪比真金白银。

  那时,苏联好书上市,书店和报刊亭前便立即排起长队。苏联人的婚礼、生日和节日聚会等庆典活动上有赠书的习惯,人们手捧一部好书相赠,比提着伏特加、香肠和水果显得档次高多了。

  苏联人最喜欢读三类书。第一类是科幻小说。苏联有最好的科幻作家,比如卡赞采夫、叶夫列莫夫和斯特鲁加茨基兄弟等,他们的作品在书店上架后一般半小时内便会一抢而空。第二类是侦探小说。苏联实力雄厚的作家谢苗诺夫、阿达莫夫和维纳兄弟的小说销路极好,即使今天再读,都会觉得心灵震撼。第三类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家扬和比古尔等人的作品,家家户户争相购阅。苏联人也喜欢阅读外国名著。苏联老百姓家书柜里收藏最多的外国小说,是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好书的稀缺,催生了买书的一些奇招。

  苏联书店可以用废旧报刊换图书。那时,苏联大街小巷开办了很多废旧报刊回收站。人们到那里卖掉废旧报刊,回收站发给标明重量的小票,人们再拿着小票到书店去换书。用今天的话说,小票就是代金券。一张额度为20公斤的小票,可以换一本稀缺的畅销小说。用废旧报刊换书,也算是创举了。

  不过,在苏联,合法交易常伴随着不法行径。那时专门有人在废旧报刊收购站高价收小票,到书店换书后再拿到黑市牟取暴利,但那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