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3)
同辈激励与代际弥合——二次元对正面价值观的塑造。当代的青少年对于文化内容的深度、广度要求更高,也更习惯在网络世界寻求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艾瑞咨询曾调查中国二次元用户喜爱ACG的原因,有63.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二次元世界中能找到治愈、共鸣和爱。从二次元世界汲取精神养料,甚至可以影响到价值观的构建。
调研发现,二次元流行的动漫人物,性格未必完美,甚至有明显的缺点,但这种真实而有个性的角色魅力为二次元粉丝所喜爱,不少人都能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青少年群体通过对动漫角色的情感投射,强化了对理想自我的认知。以《火影忍者》为例,在夸张人物造型和超现实主义情节的背后,作品传递出“拼搏”“勇敢”“友谊”“梦想”等价值观念,特别是鼓励青少年不断挖掘、无悔追求梦想,迎合了青少年期待中的身份想象。这种认同感在同辈群体中,借助网络讨论一呼百应、广为传播。
调研注意到,二次元激发的情感共鸣除了同辈间的正能量激励外,还在弥合代际鸿沟方面发挥了作用。B站在2018年推出微电影《小小少年》讲述了热爱二次元的儿子与沉浸在《红莓花儿开》演出中的父亲,一开始对彼此的爱好互不理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导致关系的冷漠。后来,儿子了解到父亲的歌唱梦想后,瞒着父亲修复了记录父亲年轻时歌声的磁带,并制作成动画音乐短片上传到B站。父亲看到短片后,被儿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行为感动,父子两人和解,关系更加亲密。调研中网名为“曲终当心画”的网友谈道:“我觉得这个短视频中,不仅展示了两代人迥异的流行文化符号,更是试图让大众去理解年轻人所热爱的文化。”磁带和B站虽是两代人的爱好,看似差别很大,实则都寄托着相似的感情,二者都以自身的方式形塑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和价值观。
3.不容忽视的隐忧
警惕商业侵蚀、低俗化与现实迷失
“有时候,父母对二次元文化‘不好’的刻板印象,只是因为圈内一小部分不正当风气造成的。他们的动机不纯,坏的却是二次元的名声。” ——二次元入圈5年的“千百遍”
“二次元真的给予了我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的时候我都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但是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屏幕中的。”——二次元入圈6年的“Ahhhhhhha”
过度商业化对二次元文化生态的侵蚀。当前,出于盈利目标等考虑,二次元网络社区正在从单一的社群发展成更泛化的视频网站。不过调研发现,对于二次元核心用户来说,二次元是其身上独特的标签与文化印记,他们对社区的商业化,如在动漫新番中添加贴片广告、为迎合受众泛化创作制作速成教程等行为有天然的抵触与警惕。同时在对一些泛娱乐化创作调研中,不少二次元网络社群深度用户表示,资源的流动本应当是一种无偿的分享和传播,然而外界资本的涉入却违背了他们保护自身文化栖息地的理念,认为资本的渗透会“污染最后一方净土”。
软色情与低俗化问题对内容品质的折损。调研发现,各种商业内容借二次元名义进行不正当开发,造成二次元文化领域良莠不齐,特别是对内容色情化的监管有待加强。例如,部分App弹窗推送的消息常常冠以性暗示的标题,许多标注Cosplay的写真图片,借二次元名义打色情内容的“擦边球”。此类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作为二次元用户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与身心健康,暴露出的则是二次元行业市场监管与内容把关的制度性疏漏。
沉迷虚拟世界导致现实世界的价值迷失。二次元不同于现实世界,即便是破壁,也需要以不触动现实世界的权责边界和底线为前提。如曾经有Cosplay的爱好者,在人民海军的退役军舰上装扮成游戏中参与过侵华的赤城、加贺两艘航母的形象,甚至微博发图时配文“航战的荣耀”,完全无视行为背后的意义。调研发现,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除了反映出青少年缺少历史常识,更反映出青少年价值观念的逐渐解构,导致内在意义感丧失与虚无化的困境。二次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并非坚不可摧,但是两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依然有很大差异。依托虚拟社群发展起来的二次元在破壁时,更需要注意保持现实交往过程中必要的道德意识和规范约束。
4.反思与启示
于包容中创造“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