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青年亚文化,在“破壁”中展现新图景(2)

2020-07-24 17:20作者:采集侠

  在“参与式文化”驱动下,互联网为二次元传播创造了多元模式,帮助青少年获取文化资本。参与式文化的理论认为,小说和影视剧的粉丝可以通过分享心得和改写,获得主动介入到文化生产的权力。这一命题迁移至二次元网络平台依然适用。例如,二次元网络社区通常以三重模式来实现青少年群体的参与感。

  “互动模式”下,每一次弹幕发送就是一种社会互动。可以说,弹幕是二次元世界内与他人互动的最小元素,看弹幕是了解他者,发弹幕则是表达自我,这一简单的方式将自我情感表达和捕捉他人奇思妙想的需求有机结合。“创作模式”下,UP主贡献视频、获取粉丝、赢得现实资源的积极循环为二次元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创作的动力。知名UP主可以聚集起更多粉丝,成为二次元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获得关系资本。二次元创作的自由度更高,青少年通过制作表情包、拼贴素材,烙印鲜明的亚文化风格。“展演模式”下,二次元连通了线上和线下,线上的拜年祭、线下的虚拟偶像演唱会、各类Cosplay(角色扮演)和漫展,均为青少年提供了文化展演平台,使其在沉浸式的情绪感染环境中获得文化快感与认同感。

  2.积极而自然的融合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呈现的新关系

  “我的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带给我的。每次弹幕刷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每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这些话时,我都会哭。”——二次元入圈4年的“木木”

  “热血动漫能带来很多正能量。二次元的世界虽然是建构的,但里面的人物却具有榜样的力量,激励你朝着梦想去奋斗。”——二次元入圈5年的“绵羊qwq”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看似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之间融合的步伐却正在加快,二次元的面目正焕然一新,并在与主流社会融合中呈现出新的关系形态。

  非抵抗式的文化扩编——二次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生长出的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关系,与传统亚文化研究的模式有所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反叛与抵抗意义削减,彰显个性与创作潜力的特质勃发,“潜移默化”地扩编主流文化并与之融合……例如,虚拟偶像洛天依演唱的“中国制造日”的主题曲《天行健》,采用古风形式的表达,将“工匠精神”与中国历史结合,扩大了“中国制造日”的知晓度。从视频评论留言来看,二次元用户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惊喜与赞赏。

  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纷纷进驻B站开设账号。以共青团中央为例,截至2020年7月,B站账号粉丝达697.9万,播放量11.5亿。其投稿视频中,依托二次元形式创作的“正能量”作品不在少数。古风音乐、嘻哈元素、动漫风格等元素明显,语言风格也多使用二次元流行语,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传达出家国情怀、民族荣誉、励志价值等内涵。

  此外,二次元文化也积极拥抱爱国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贴合的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播放量达千万。它以一只兔子为主角,诠释了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动漫拟人化的角色设定和口语化台词让人易于接受,访谈发现,关注这部动漫的粉丝,不仅获得历史知识,而且获得了民族自豪感。

  文艺复兴与再创作——二次元对传统文化的弘扬。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由“Bilibili纪录片”官方账号上传。该片最初在央视首播并未引人注意,却“意外”在二次元社群走红。调研发现,那些有深度有内涵、能引发共鸣的影视作品,在看似“不搭边”的二次元文化圈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二次元社区活跃的青少年,正在以一种“流行”的姿态对“传统”的内涵进行挖掘,这一社区有望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与超然名利之外精神的“新场域”。

  二次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止于观看层面,更扩展到创作层面。二次元用户创作的优秀古风歌曲、国风舞蹈视频在社区颇受欢迎,动辄获得上百万的浏览量。“古风”歌舞强调对历史的再现与传承,歌词注重措辞韵脚、典故搭配,舞蹈要求步伐姿态、合乐美感等要素,表演者自身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二次创作。许多古风爱好者同样也对汉服着迷,传统文化在社群传播中的关联与扩散效应显著。可以说,兴趣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溯源和学习,为青少年带来了更直接、实用的文化体验。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