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和普通人通过写陪护日记 记录下父母的最后时光(2)
更多的普通人同样选择用文字来记录这些不平常的时刻。网友“皓月蓝空”通过博客写下了父亲陪护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老爸的脾气一如既往地坏,看到账单上的数字噌噌往上涨,不顾别人感受就口无遮拦地发牢骚,搞得弟弟和妈妈既难过又难堪。”“lmy2898”在豆瓣写下陪伴父亲最后日子的日记,引来读者纷纷留言,“没敢一直看下去,心里好难受。抱抱亲爱的,希望时间能冲淡你的痛。”
写陪护日记重在质朴避免刻意
对于更多的人选择写陪护日记,刘庆邦特别赞赏,“写这类日记提醒我们要保护孝心、善良之心。”他认为,在伤感的情形下,动一动手写日记,也是自己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能缓解痛苦、抚慰哀伤。同时,将这些文字留下来,更能唤醒我们的情感记忆。
资深心理咨询师王艳梅说,“在面对痛苦时,我们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写情绪日记,将痛苦情绪表达出来,写陪护日记本身就是有疗愈作用的好做法。”在她看来,这段日子被很好记录下来,过了很多年再回顾,仿佛父母还在,这样和父母的联接会更深。“我们其实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接纳死亡是人最艰难、最重要的课题。而陪护日记是很好的形式,不仅疏解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在王艳梅看来,作者在陪护中获得的经验,对读者同样有借鉴意义,因此日记写得越细致、越专业,就越会对更多的人带来帮助。
“我要走了,她恋恋不舍。‘这就走啊,才来这么一会儿就走啊,再坐一会儿吧。’她紧拉着我的手不愿松开。”《别离:陪伴母亲日记》责任编辑张小彩说,书中作者和母亲的对话直白质朴,但正是这些质朴的文字数度让编辑部同仁潸然泪下。而在总结这本书的特点时,她用到了“现场感、不说教、细节动人”这些词汇。
在张小彩看来,陪护日记这类非虚构写作,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刻意,因为过强的目的性和太多的“设计”会或多或少让写作失去自在、从容和情感的力量。她认为,值得注意的还有,写陪护日记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疾病和生命本身或许可以不断修正,并给写作的人更多启发,她建议这些也应该忠实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