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红袖…… 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高级色”(3)
比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中,绯色与朱、赤、纁、绛等色,都属于红色族群。因此,四五品官员晋升到三品或以上,官服就要从红色变成紫色。“红得发紫”,这个对人逐渐走向显赫地位的描述,依据的就是官服色彩的晋级过程。
或许是嫌唐代的品色制度太细致,宋代做了一定简化:一至四品服紫,五六品服绯,七八九品服绿。这一点可以参看《大宋提刑官》《水浒传》等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设计基本上符合这样的体系。
在色彩等级的大背景之下,百姓的服色当然也会有规定。宋朝的平民百姓,不论男女,原则上只有两种颜色,皂和白,而且穿皂色需要经过审批,可见百姓的选择空间是非常狭小的。正是因为色彩强制,老百姓才有了黔首、白丁、白衣这些跟服装色彩相关的别称。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结果就是不断有人尝试突破管制。突破、流行、禁止,再突破、再流行、再禁止……社会上也会出现流行一时的颜色,比如,浅绛、浅青、褐色,甚至黑紫、红紫,都曾经出现在百姓身上。当朝廷的反应没跟上的时候,也就形成了对某些色彩的默许。
其实,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非常先进,很受外国人佩服,他们管中国染色技术叫“中国术”。一直到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们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印染技术。色彩也从汉代记载的50多种,到清朝的时候发展出700多种。只是这几百种色彩,老百姓却往往无缘享用。
文章开头,刘禹锡在诗中的感叹,今天看来却有另外一番滋味。历朝历代,王侯将相、风流人物的更替是快速的,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那么快,这一点在服装的发展上得到了印证。从魏晋到中唐,也就是几百年时间,那些被统治者所垄断的服装色彩、面料、工艺、图案,何时才能真正为寻常百姓所享用呢?这条路很漫长,刘禹锡的感叹在那时还显得太早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