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红袖…… 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高级色”(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黄袍、红袖…… 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高级色”(2)

2020-01-21 14:55作者:采集侠

  不过,当时的紫色衣料非常昂贵,五件素服抵不上一件紫服的价格。而老百姓都赶这个时髦,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幸福指数就有所下降。所以,齐桓公很忧虑,向宰相管仲请教这个问题。

  管仲被后世称为“春秋第一相”,不是空有其名。听明白齐桓公的想法后,他说:如果想制止这个风气,首先得您以身作则脱下紫服;然后您再跟穿紫服的人说,“站远点,我讨厌紫色的气味”。齐桓公依言行事,几天下来,齐国百姓都脱去了紫服。

  齐国的服装,“冠带衣履天下”,引领华夏潮流。齐国商贸一直发达,到管仲时又开放关口,成了“自由贸易区”。紫色在齐国成为时尚,也影响到了整个华夏地区。所以,虽然齐国百姓脱去了紫服,但其他诸侯国的达官贵人仍有能力消费。这样一来,紫色就为整个华夏的达官贵人所独享,成为尊贵色彩;也出现了很多与紫有关的词语:紫气东来、大红大紫、万紫千红、紫绶金印、魏紫姚黄……通俗一点说,那就是红得发紫。

  齐桓公推高了紫色的地位,孔子看了却不太舒服。在《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篇》),非常反感紫色把红色的地位给抢了。孔子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但以他对《周礼》的推崇,当看见原本地位低微的紫色,由于齐桓公个人原因,抢了周朝尊贵的红色的地位,发自内心的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色地位提升,又逐渐为皇家垄断

  在五行色彩当中,黑白赤黄青虽然都是正色,但地位并不完全平等。比如黄色,黄帝时代的上衣玄下裳黄,说明黄色的地位比黑色低;《易经》中的坤卦说,“黄裳元吉”,不管作多么深奥的解释,用在坤卦,就说明地位不高。

  所以,黄色成为皇族的专用色,必然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第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从战国开始,黄老之学就被推崇,中华民族怀念和敬仰黄帝,黄帝的称号当中就有个黄字;第二,在五行统合模式中,金木水火土,土位居中央,对应的黄色也位居中央,放在中央的黄色,注定是要君临四方的;第三,黄金逐渐成为货币,老百姓看见黄色,很容易想到金钱,崇尚黄色就有了追求幸福的心理倾向;第四,中国人的黑眼睛帮了黄色的忙,深色瞳仁对明度比较高的色彩,比如黄色和红色更为敏感,传统色彩经常使用明黄大红鲜绿,也与这个因素有关。

  尽管大势所趋,还需要一位推手。历史上有一个比较短的朝代隋朝,黄色地位的提升就是从开国皇帝隋文帝手上开始的。明清之交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讲到,“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树立黄色的地位,首先得隋文帝自己喜欢黄色,有两点分析仅作为参考:

  其一,黄色面料便宜。隋文帝杨坚,算是历史上比较节俭的皇帝之一。在隋文帝之前,各阶层皆可服黄,且以百姓为多。百姓可穿的面料,价格必定低廉。所以隋文帝喜穿黄色也许是一种经济考量,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其二,黄色面料温暖。查阅隋文帝的资料会发现,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且爱民如子,后人说他对百姓宽仁。宽仁的皇帝,当然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温暖的,恰好黄色就是典型的暖色。王夫之说黄色“明而不炫,韫而不幽”,显眼但不晃眼,温暖但不暗淡,也许这正是隋文帝的心理诉求。隋文帝自己穿黄的同时,并没有禁止百姓穿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确表现出了与百姓平等相融的姿态。

  至于后来,黄色成为皇族的专用色,这个转变是由另一位推手完成的。

  唐朝推翻隋朝,唐高祖李渊建国的时候,百废待兴,沿用隋朝的服制,也以黄色为尊。到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年间,发生了一件奇葩事:洛阳县尉柳延穿黄衣夜行,遭到自己部下的殴打。其实这件事可能跟黄色没什么关系,但唐高宗却认定是色彩混穿造成的,于是下令禁止百姓和各级官吏再穿黄色,黄色就这样被皇族垄断了。

  从今天的角度分析唐高宗,很可能是借题发挥。因为从隋文帝穿黄以来,一直都是天下人皆可穿,但尊贵之色,皇帝当然更希望自己独享。所以,柳延挨打,恰好给了他改变黄色穿着权的机会。在古代,皇权不容侵犯,遇到事情,都得是百姓让路。

  “红得发紫”来自等级森严的官服色彩

  在唐朝,黄色被皇族垄断,中国古代最为细致的官服等级制度,也是在唐朝出现的。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