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2)

2019-07-06 16:21作者:采集侠

  “其中,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告诉记者。

  在石坞遗址,静静流淌的湖水中古老的水坝仍然矗立着,发挥着作用。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老虎岭水坝剖面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石坞遗址

  “80余年的良渚考古研究证实,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根脉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黄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却有“三大难”。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远古遗留至今的土遗址,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保护难度大;良渚古城遗址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遗址地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遗址保护影响范围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发掘依然不断有新发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关系难度大。

  “其实,从考古发掘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同步考虑了保护工作。”王宁远说。

  走进老虎岭水坝保护监测点,惊叹于古人的水利系统建造智慧的同时,我们对遗址的保护也不由得赞叹。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老虎岭水坝

  “我们在坝体顶部铺设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对坝体的破坏,修建排水沟疏导降水;在坝体表面种植白花三叶草,既减少雨水冲刷对遗址土体的破坏,又对遗址本体起到标识展示的作用。此外在考古剖面处建设保护棚,以减轻自然因素对遗址暴露断面的破坏。”王宁远向记者详细介绍道,“我们还对老虎岭的对本体保存状况及渗水、冲沟、土体流失等病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叠加同时空影响因素的监测数据,分析病害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病害发育机理,为后续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在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大厅,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正实时的对遗址进行动态监测。

  “平台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数据审核系统、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服务与管理系统、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监测工作监管系统、监测数据分析评估系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等,实现了全方位、科学化、规范化监测。”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强调,自然环境、本体病害、日常巡查和遗址内旅游游客承载量等也都在监测范围内。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自然环境监测

  为加强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工作,及时掌握遗产保存情况及各种影响因素,监测管理中心把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划分为9个巡查区域,进行人工巡查。

  郭青岭介绍,人工巡查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区域负责制,每个巡查区域指定专人负责;巡查内容主要包括遗产要素单体特征、本体病害变化情况、审批后建设项目监管、景观天际线定期观测、考古发掘现场记录及保护工程进展跟踪等;遗产区3天巡查1次,缓冲区1周巡查1次,并要作好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发现问题会立即上报,同时按照预警流程发布报警。

  “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要求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监管、评估和反馈的循环机制来实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道,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完整性、游客数量激增应对、缓冲区范围扩大、法律保护、遗产保护、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等工作要做细做实。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产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逐步提升、日渐完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不断探索出了新路子。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