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叶培建:科技创新总要做些“冒险的事”(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科技创新总要做些“冒险的事”(2)

2019-10-10 09:48作者:采集侠

  早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之初,工程领导就曾定下一条规矩,即每一个嫦娥探测器型号,都要同时生产两颗,一颗为主星,一颗为备份星。比如嫦娥二号就是嫦娥一号的备份,嫦娥四号就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其目的是,一旦主星任务失败,可以迅速排查原因,让备份星上阵。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四号何去何从,成了让航天人头疼的课题。

  叶培建的想法是,让嫦娥四号落在月球背面。

  然而,其他专家认为“没必要冒这个险”,在月球正面着陆保险系数更高一些。一段时间内,这种观点占了上风。

  叶培建只能据理力争。在他看来,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在内的应用型卫星,应该花主要精力“力保成功”,而像嫦娥系列在内的探索型卫星,则应该给予更多的“创新空间”,每走一步都力争要有创新。

  “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探月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做一些‘冒险的事’,去开拓,去创新。”叶培建说。

  具体到嫦娥四号的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这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探测器都未曾做到过的,但那里的地质、资源、天文环境等都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虽然不易,却值得一去。

  一段时间的论证后,叶培建的观点才逐渐被接受,方案中增加了一颗中继卫星——也就是人们后来熟知的“鹊桥”,用来保障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通信。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代表全人类首次实地揭开了古老月背的面纱。至今,它已正常工作超过10个月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位专家说:“从今以后,我们再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叶培建要干的事,远不止于此。身兼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的他还要带着团队继续“吃螃蟹”——火星探测。

  “这方面我们下手已经晚了,比印度人还晚了几年,所以我们要做,就做别人还没做过的事!”据他介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性完成3件事:第一,将探测器发射到火星,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第二,降落在火星上;第三,火星车开出来,在火星表面巡视勘测。

  如果顺利,这将是全世界第一次在一次火星任务中完成这三大目标。

  “撑腰”

  究竟为什么要去月球、去火星?

  叶培建曾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以海洋权益保护做类比:如果把宇宙看作海洋,有些地方,我们现在不去,将来就可能去不了;如果现在能去而不去,后人就会在太空权益上,遭遇前人在海洋权益上类似的问题。

  对于中国航天的未来,叶培建充满信心,他还给出一个大胆的预测,到2020年左右,最迟再过一两年,我国就可以进入航天强国行列。

  “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到那时候,我们已经去了火星,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北斗全球系统完成部署,还有了自己的载人空间站,这些代表着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航天强国行列。”叶培建说。

  当然,在这背后,新老人才的交替,年轻一代的顺利接棒至关重要。如今的叶培建,对自己的定位是:给年轻人“撑腰”。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后,一张照片传播甚广:落月那晚,叶培建缓步走到48岁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所在的工作席,紧紧握住她的右手,露出温暖的笑容。有人说,这一刻,两代“嫦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叶培建告诉记者,每当有嫦娥任务,他还是会冲到第一线,在现场走来走去,跟这个聊聊、跟那个开开玩笑,让大家放松下来,让他们心里踏实。当年轻人拿不定主意时,他也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大胆判断,尽管这也将可能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在被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及对年轻一代有何期待时,叶培建从兜里掏出一封采访前刚刚收到的小学生来信,孩子们祝贺他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还以工整的字迹写了这样一段话——

  “那天,您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皮球,为我们讲解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关系;您用一把雨伞,演示太空中的飞行器天线接收信号的原理;您用一块泡沫板,展示飞行器电池的工作状态……我们全体少先队员都牢记着您给我们的题词——‘仰望星空,探索未来’。您为我们种下的‘科学’种子,一定会茁壮成长!”

  两年前的一天,时年72岁的叶培建,在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给这里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也将“科学”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要说起我对青少年的寄语,这封信就是最好的回答。”叶培建说。

  采访临近尾声,他再三嘱咐记者,要多关注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他说:“我们都要给他们更多展现才华的舞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邱晨辉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