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科举考却进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张泰基:成败都因年羹尧(3)
年羹尧果然没有“终功”。回到总督任上后,雍正年羹尧的矛盾开始扩大化,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雍正说胡是受了年羹尧指使,抨击他任人唯私;被年参奏革职的四川巡抚蔡珽在押解进京后重新被起用。雍正开始造舆论,说有传言自己的用人行政都是听了年羹尧的话,并且在奏折中不断向川陕官员放口风:我要开始整年羹尧了,你们要注意站队问题。
想来,这半年间,在翰林院学习的张泰基,过得惴惴不安。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被解除督职,调任杭州。同月,张泰基散馆,外放景州知州。
显然,这个知州他也做不长了。
九月,雍正正式下令拿捕年羹尧押解京城审理。经过了几日的辗转难眠,张泰基到京城——自首了。
一个读书人的心思,无外如此:
他对雍正皇帝说,自己在年府教书,所以重金请托年羹尧在御前保举。不过,之后选任庶吉士,散馆外任,都是皇帝的恩德,与年羹尧无关。也就是说,他跟年的关系并不好,不是朋党知己,只不过因为年羹尧贪图钱财,自己贪图功名,行贿受贿,一拍即合。
一个川陕总督贪一个教书先生的钱,说得多好。什么共同刊刻古籍,什么延师教书,什么知遇之恩,统统没有。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雍正皇帝也未深究:既然你冒认军功,升到现任,那么,父子都革职吧。
嗯,是臣行贿请托,充入军功议叙,臣罪该万死。
你说什么?张泰基不是冒认军功,张泰基是会试未成,直接赐的进士?
你当皇上是什么人!皇上无非是被年羹尧一时蒙蔽,应允了军功册上的几个人名,怎么可能为了邀恩年羹尧,置天下士子于不顾!
张泰基回家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过得很郁闷。
年过耳顺,本以为遇到了伯乐,到了最高学府,完成了一生中的高光时刻;谁曾想,好梦不过百日,就寝食难安,夜夜算计。本打算为朝廷效力,功成名就;没想到还是没见到皇帝的面,生活就又回到了原点。
一个读书人,趋炎附势,引朋结党,欺君罔上,这让以后的人,怎么说自己!
于是,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张泰基做了一件他自以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写墓志。
中国人说,盖棺定论。
在他的墓志中:
他一身书生傲骨,在京任教时心无旁骛;强被拉入年羹尧幕僚当中,但是眼见年羹尧的嚣张气焰,深感愤恨。他力谏年羹尧不可得意忘形,见年不从,决心隐退而去。但是年羹尧为了将其羁绊幕中,故意把他的名字造在军功册里,让他不得脱身。
于是,他在景州任上殚精竭虑,为民请命,为国尽忠。年羹尧事发,自己坐收牵连,罢官免职,想到再也不能报效国家,最终抑郁而死。
终年,六十八岁。
呵呵,这真是一个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