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科举考却进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张泰基:成败都因年羹尧(2)
所以说,制度性特招也有,单独的特招也有,就连没有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然后直接安排工作的都有。但是皇帝最多也是让你空降殿试现场,从未发生过空降翰林院的事件。
那么这位张泰基大人,是多大的本事,竟然惊动了雍正皇帝,在二年下旨特令他进入庶吉士学习,并在三年和同期庶常一起散馆就职,他难道真有什么科举考不出来的旷世奇才?
张大人曾经混社会
按理说,如果雍正真的喜欢张泰基,那么散馆之后,肯定是要将他留在身边的。就像康熙对于何焯,就觉得他是“读书种子”,虽然考弱,但是一路免考金牌护身,一直留在皇帝身边,从未外放。那么按道理,这个张大人即使不在翰林院、南书房这样的地方供职,也会在部院衙门中听候差遣。
但是,张大人,放了个外任,去景州当知州了。而这景州也并不是什么边塞要冲,就在今天的河北衡水。在雍正二年,随着人口的增加,雍正皇帝重新规划了州县行政区,景州又刚刚分了三个县到其所属的河间府治下,而自己则成为直属府下的散州。找了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地方安排了张泰基,显然,对雍正来说,张大人并不重要。
张泰基之前没见过皇帝。虽然据他自己说,在康熙四十六年皇上南巡的时候,他给皇帝献过诗,皇帝还很喜欢,但是这大概只是他的主观叙述,我们找不到第二个材料证实——估计诗确实献过,但是皇帝南巡,哪次没有几百个献诗的呢?
张泰基在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来到京城,他已经六十岁了,之前科举一直未中,就在京城教书。此时,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年羹尧。
虽然后来,张泰基一再说,他是先参加了雍正元年的乡试,之后的会试没过,再后来才认识了年羹尧。不过,年羹尧康熙六十一年刊刻了一部唐代御史陆贽的《唐陆宣公奏集》,署名为:“后学双峰年羹尧重订、金坛王汝骧、太仓张泰基同校”。显然,他们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结识了。
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刚满四十,虽以武功节制一方,但本身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选庶常,授官翰林院检讨,妥妥的学霸出身,任上也组织刊刻了多部书籍。他在一个秦姓下官的家中认识了张泰基,二人相谈甚欢,年羹尧很欣赏张泰基的学问,便将其延请到家,教授其子,同时,张泰基也进入了年羹尧的幕僚当中。
此时,雍正皇帝和年羹尧正要做一对千古君臣,一会儿是“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一会儿是“朕甚想你”,就连殿试前几名的试卷,都会密封了给年羹尧看。这不仅仅是让年羹尧帮忙定名次的问题,这是把国家的用人决策权,送到了年的面前。
年羹尧在川陕总督任上时,经常跳过吏部,自行升调官员,对此雍正皇帝一度全力支持,以至于后来治史者称此现象为“年选”。不仅如此,当时西北战事频仍,年羹尧借军功保举的官员也不胜枚举。
对于张泰基,虽然年羹尧有意提拔他,却也不好办。因为刚刚会试落第的张泰基,并没有取得进士资格。而通过军功保举,虽然能够步入官场,但是对于一个六十岁的读书人来说,从村官做起,起点实在太低了。
大概这个张泰基心里一直有个翰林梦,也时时会被年羹尧提起,于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年大人,决心替他完成这个愿望。那么,为什么雍正皇帝不按惯例,给张泰基一张直通殿试的fastpass呢?反正按照清代制度,殿试是一场无差额考试,只要考了,都是进士出身。
成也年羹尧败也年羹尧
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雍正二年十月初二,新科贡士殿试,初五日新科进士传胪,十一日,年羹尧进京面圣,中间差了九天。张泰基应该是在这次面圣时保举的,所以他来不及参加殿试。对于当时的年羹尧来说,保举个新科举人根本不是个事儿,于是雍正皇帝大笔一挥,直接将张泰基放了庶吉士。
张泰基是谁?这并不重要。他是不是强过那些考过了会试,但没能选上庶吉士的士子,那就更不重要了。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楼塌了。
这是一次见光死的君臣会面,这次进京,年羹尧的狂妄气焰显然使雍正这位心机皇帝很不舒服,于是在年临行前,皇帝给他留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