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式鸿儒钱仲联:治学70余年 足与王国维齐名(4)
进入晚年后,钱仲联诗笔渐趋平淡,但骨力不衰,时有雄篇杰句。一部《梦苕庵诗》,气象恢宏,内涵深广,充分抒写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饱经沧桑血火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严传道
精授业
钱仲联虽以学说、诗词闻名于世,但他却把作诗填词、著书立说视为“副业”,而将毕生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传道授业,栽培桃李满天下。
自1932年任教上海大夏大学起算,他历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后任苏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教龄长达70余年。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寇氛方炽,上海租界成为一方孤岛,为沦陷区外之“特区”,有很多专家学者荟萃于此,无锡国专沪校适逢其会,得以延揽各路贤才,钱仲联便是其中之一。
时值战乱,当时无锡国专学生并不多,教室很少满员。但钱仲联所授的宋词选、诗词作法课,由于讲解引人入胜,指导、批改精当,教室内常常座无虚席。很多同学受其影响,都能用旧体诗词体裁抒发爱国抗敌之志,学生诗社也随之诞生。
1981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钱仲联被国务院破格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当时全国只评出九位古代文学博导,江苏省内文学方面只有他与唐圭璋、程千帆、任中敏四人同享此殊荣。苏州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也由此成为恢复学位制度以后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钱仲联非常看重课上讲授。每周有好几个半天,他都要亲自授课。即使身体虚弱,一上起课,他依旧精神焕发,滔滔不绝。课堂上,他几乎纯用老常熟方言,且语速极快,语调随感情而抑扬起伏。
钱仲联认为,桐城派刘海峰、姚惜抱把吟唱古文作为写好古文的秘传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再加上无锡国专唐文治先生诵读教学法的影响,他在上课时兴奋起来,也常会拿几首诗文来吟唱,声如铜琵铁琶,裂石穿云。他虽为学生讲明清诗文,却常常广征博引,涉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化领域。
钱仲联授课从不用讲稿,而是神思飞扬,挥洒自如。学生也是听得如痴如醉,无不惊叹先生的博学强识。
钱仲联治学极其严谨,指导学生也极其严格,一丝不苟。基于儿时抄书的获益,他也将博览精读视为带教弟子的不二法门。他为弟子们开出的必读书目常常是一长串,而且都是限时限刻读完,到时他要检查笔记,打不得马虎眼。
当时,钱仲联的弟子常常为眼前一摞摞线装古籍苦恼不堪。在严师的指导下,弟子们将清初到清末一大批作家诗文集,悉数啃了一遍。过后思量,如今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成绩无不受惠于恩师当时的严格督促和良苦用心。
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是在钱仲联的领衔下成立的,是该校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也成为钱仲联培养和磨炼青年教师的重要基地。在《清诗纪事》的编撰过程中,他为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的青年助教们指定的工作定额是每学期制作卡片2000张,平均每个月(含寒暑假)的工作量是10万字。由于各种古籍文献中所含有关资料多寡不均,有时甚至花几天时间看完一部书却连一条有用的资料也没找到,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即便如此,钱仲联并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每到月底总是亲自验收,逐条过目,发现写错字、点错标点甚至字体不规范或字迹不清楚,都毫不留情退回改正或重新誊写。青年助教们也在这“苦差使”的历练中积跬步、成千里,如今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已是教授,在古典文学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钱仲联常以七八十岁的高龄,深入学生宿舍,督导弟子们读书,亲自检查每个人的读书笔记,不容半点马虎和偷懒。他的学生马亚中就因此有过汗颜的教训。有一次,马亚中将一篇想要发表的论文交给老师指导,由于时间仓促,论文字迹有些潦草,更有些许涂涂改改之处。钱仲联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但他当场并没有作声。
第二天,马亚中从其他学生处获知“先生很不高兴”,战战兢兢来到梦苕庵,当先生将一份用工整小楷誊写得清楚整洁的稿子放到他手里时,马亚中真是平生第一次彻心彻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无地自容”。自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将肆意涂抹的稿子交给先生,并从此养成了书写端正的行文习惯。如今已是苏州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的马亚中在培养研究生时也承袭师风,教风甚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