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式鸿儒钱仲联:治学70余年 足与王国维齐名(3)
2003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的《钱牧斋全集》,共8册279万字,是钱仲联在生命的最后历程编校的一部巨著,所写校语多达两万多条,并给诗文加上新式标点,使该书成为收录钱谦益诗文最完备的善本。
融百家
忧国事
钱仲联之所以能在诗文的研究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绝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近百年来学界少有的能写得一手绝妙好诗的古韵高手,他集诗词创作和研究于一身,两长互通,各得其妙。
钱仲联9岁始学诗,15岁始存诗,到30岁出版《梦苕庵诗存》时已是名满天下。他“少年为诗,即力探柳子厚、陈简斋、姜白石、谢皋羽、阮石巢、厉樊榭诸家之奥”,青壮年时期除取法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陆游、元好问等唐宋金元诸大家外,对清代诗人如钱谦益、吴伟业、钱载、黎简、黄景仁、王昙、郑珍、龚自珍、姚燮、黄遵宪、丘逢甲、金天羽以及“同光体”魁杰沈曾植、陈三立、郑孝青等人之诗皆汲其神理,为我所用。其诗全面继承传统诗艺,广挹百家精华,“一法不舍,一法不取”,变化神明,宏开新境,古近体长短篇无一不工,形成沉雄博大、瑰丽多彩的创作风格。
《梦苕庵诗存》的早期作品以吟咏山水为主,风格清隽灵秀。内容则囿于山水风情和情感抒怀。而其后诗风的突变则源于世事的风云变幻。如金天羽所说,“诗人之心,因其世而变。”
1931年秋,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后,严酷的现实打破了钱仲联的书斋天地,其诗风亦开始发生变化。他在笺注《人境庐诗草》的许多爱国诗篇时,也写出了大量愤慨国事、感咏时世的佳作,发表于《申报》的副刊上,不少诗歌曾传诵一时。如《中秋月蚀》《哀沈阳》《哀长春》《马将军歌》《书愤》《哀锦州》《椎秦》《近闻四首》《胡蝶曲》等。其中《哀沈阳》一篇写道——
沈阳城中十万兵,城南城北屯严营,
夜半贼来兵尽走,四天如墨无战声。
平明贼队搜大户,穿门为狼入为虎,
母从儿走妻求夫,我军已远空号呼。
此诗对当时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有力抨击,黄炎培先生读后也不禁拍案叫绝。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全面侵华,钱仲联携眷随无锡国专西迁,远走湘桂粤港,途中每以诗记述抗日战事与万里流亡的旅途生活,兼写雄奇绚丽的山水风光,力作殊多。其中,七律《闻平型关大捷喜赋》于病中写成——
垂天绛霓下雄关,捷报传来一破颜。
出手便翻三岛日,挥戈欲铲万重山。
笼东诸将应知愧,逐北孤军誓不还。
我病捶床犹起舞,长城赤纛梦中攀。
流亡途中,钱仲联虽屡屡为战火之无情、敌军之猖獗而愤慨,但南国的丽水秀山也引起了他的诗情,并促就了许多纪游的诗章。比起年少时期写的山水诗,不仅艺术表现手法明显纯熟,而且能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渗透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珍惜。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钱仲联用诗歌客观地记录了时代的脉动和自己漫长人生的心路历程。他这个阶段的诗歌,内容更为广泛,艺术表现越发纯熟。
1961年,钱仲联应复旦大学郭绍虞教授之邀,同为编辑高校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而入住国际饭店。一得闲暇便诗兴大发,遂将当时所作寄给《新民晚报》。
陈毅元帅读了这些诗后,大为赞赏,专门到国际饭店与钱仲联作了半日长谈。陈毅回到北京,在收到钱仲联寄去的著作后,回了一封长信,除论及近代诗作之外,也对钱仲联的学识与诗才作了高度评价。此信一直被钱仲联视若珍宝。
《梦苕庵诗词》共收录这一时期的诗词近600篇,内容除唱和、纪游、祝寿、悼亡、怀旧及大量的诗集、画册题跋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亮点,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道路,诗人以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颂诗》——
镰斧堂堂七十年,险峰事业已空前。
雄鸡唱后乾坤晓,赤骥飞来日月旋。
更展宏图迎八五,高擎大纛照三千。
鸳鸯湖上当时景,筚路无忘一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