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创排民族歌剧获“五个一工程”奖 讲述屠呦呦故事(2)
70多人的团队包含老、中、青各个年龄层,团员们声部特点、受教育程度、对音乐理解都不一样。要将“杂音”整合成“和声”,只有苦练这一条路。每周练两三次,每次都是早上九时开始到晚上九时甚至更晚才结束。回家后,团员们还得背长长短短20多首曲目。最令人痛苦的是,作曲家根据演唱的效果,不断对曲子进行修改调整,合唱团成员必须及时跟进再次排练。
可是,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邹建红定下目标:前期策划在北京,创排在宁波,演出市场在全国。宁波市演艺集团集中资源,邀请各个环节专家参与到《呦呦鹿鸣》创排制作。从北京到宁波,无数次的资源整合,成为该剧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朱曼来了,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任艺术总监,同时,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戴延年、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胡耀辉、王小荭也纷纷加盟。
一部歌剧,剧本是歌剧的重中之重。邹建红力邀著名编剧王勇和郭雪执笔,从初稿到定稿也是磨了大半年时间,历经17稿,其中有5轮大改。为了这个剧本,邹建红和两位编剧至少发生了两次面红耳赤的争吵。他回忆,编剧最初从屠呦呦大学毕业后开篇,围绕选择当医生还是从事医学研究的矛盾展开,但情节发生在北京,无法体现宁波元素。
“宁波的院团排宁波人的歌剧,一定要充分体现宁波元素。”邹建红表示,经过一次次讨论,剧本中增加“少年屠呦呦”角色,在这其中加入了“药行街”“马灯调”等宁波元素。而为了提升歌剧的矛盾性和故事性,编剧还创造性通过梦境呈现屠呦呦与父亲的跨时空交流,使地域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
而关于《呦呦鹿鸣》组曲创作,宁波市演艺集团找到了曾创作《同一首歌》《今夜无眠》的著名作曲家孟卫东。孟卫东从民间音乐中寻找源泉,借鉴宁波的马灯调和浙江其他民歌音调。同时运用轮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发挥交响乐特性,通过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帮衬咏叹调,用梆子的紧急节奏衬托戏剧情节,增强音乐的戏剧动力。最终,清新隽永的一组歌曲《百草歌》《要高考了》《别来无恙》《今夜星光灿烂》《我不太灵光》《青青的小草》诞生了,这些歌曲如行云流水推动剧情走向高潮。
高水准的剧本和组曲都需要通过演员来展现。在《呦呦鹿鸣》中,人物年龄跨度大、表演侧面多,给屠呦呦的扮演者吕薇的表演带来挑战,她坦言,自己要从16岁演到40岁,其中包括求学、恋爱、工作等不同阶段。“我就经常琢磨,怎样把她从小时候到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递进的这么一种状态,尽量表现得鲜明一些,有些地方我起初会刻意驼着背、锁着肩,但这样又和富有气质的女科学家形象出入较大,所以在导演的帮助下,我也一直在调整,希望通过表演树立一个真实贴切的人物形象。”她说。
改革释放动能
不断转型创新出精品
2017年5月首演以来,《呦呦鹿鸣》受到高度赞誉,先后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歌剧节和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并被列入中国文联“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获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浙江省第一台民族歌剧,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剧场唱响。这支超过200人的演出队伍,在两年的巡演中三上北京,两进杭州、上海,进高校,入山寨,足迹遍布江苏、辽宁、吉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创排完成至今,《呦呦鹿鸣》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51场。
《呦呦鹿鸣》是宁波市演艺集团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精品创作改革的成果。为了创排《呦呦鹿鸣》,没有歌剧团的宁波市演艺集团硬是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歌剧班子。邹建红介绍,当时,宁波市演艺集团整合所属院团的人、财、物资源,打破行政管辖,实行“制作人负责”制度统一调配、合力创作。“这样的整合在改革之前不可想象的,打破剧团界限,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
参与到《呦呦鹿鸣》的创排演出,每一个剧团都能获得相应的考核分数。2011年,宁波市演艺集团在管理制度找到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往各个团各自创排剧目、演出、分配,改革后实行到年底评分,标准大家都一样:集团自上而下分配收入,这些都是公开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