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3)

2019-08-26 16:19作者:采集侠

  为了这不到一分钟的演出效果,吕维平苦练了大半年,“椅子功主要是靠腰、臀和双腿发力,学会是一道关,如何一遍遍与椅子磨合,又是一道关。”吕维平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湛演绎的背后是异常艰苦的排练。

  “第一次到剧团,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号称西秦戏‘天下第一团’的剧团设施竟如此简陋,当场我就傻眼了。”王群告诉记者,当时剧团连一个像样的排练场地都没有,演员们就在狭窄的停车场用一块帆布、几根铁架支起一个简陋的大棚。排练时正值六月天,不是烈日暴晒就是狂风骤雨,雨水还曾把大棚压垮,好在没有砸伤人。

  因为该剧团经费有限,有些演员是兼职演出,排练完还要去干自己的营生。演员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些基础较差的演员白天排戏,晚上补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直到形成记忆。负责音乐配器和乐队指挥的陈勇铁教授,年过古稀还坚持抱病创作。就这样,在硬件缺失、人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下,整个剧团上下拧成一股绳,硬是咬牙连排了57天。“剧团能存活到现在,靠的就是这股拼劲吧”,作为国家一级导演,王群排过的戏不下50部,而《马援伏波》是他排过最艰难的一部。

  在该剧团的精心打磨下,2017年8月6日,《马援伏波》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成功首演。同年,该剧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厅原常务副厅长杜佐祥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充分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本,对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剧种,加强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马援伏波》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作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舞台。

  交流:赴各地演出和交流 让更多人看西秦戏

  时长2小时10分钟的《马援伏波》,在那句荡气回肠的“马革裹尸回长安”唱腔中落下帷幕,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还有几位热情的戏迷为剧团送来饮料和水果。

  “每次演出结束,听到观众们的掌声,再疲惫也能一下子精神抖擞。”演员余泽锋笑着说,此时的他刚换下被汗水湿透的戏服准备卸妆,赶在凌晨两点吃一顿宵夜。常年奔波下乡送戏,早已练就了迅速换装卸妆的本领。

  因为家里有亲戚唱白字戏,余泽锋13岁便开始接触戏曲,后来他听到激昂雄浑的西秦戏,被这种与南方柔软唱腔截然不同的戏曲所吸引,便转而学西秦戏。“西秦戏恢弘大气,深受港澳同胞们的欢迎,在北方也有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秦戏,海丰县西秦戏剧团除了承接大大小小的祭祀演出,还去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昆山、石家庄和香港等地演出交流。“每次外出交流,哪怕是演过很多次的戏,他们一抵达都会马不停蹄地走台排练,排练时也都是真打真摔,毫不马虎。”刘红娟说。

  2017年10月,《马援伏波》亮相陕西西安索菲特大剧院,参加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这是西秦戏400年后首次“回娘家”。据余泽锋回忆,演出结束时,剧院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谢幕长达十几分钟,观众反响十分热烈,一举拿下8个优秀奖。

  演出后第二天,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举办了座谈会。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家们在会上就该剧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故事情节安排、戏剧冲突设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

  “好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这次西安之行让我们找到了和高水平剧团之间的差距,也学到了许多表演技巧。”吕维平说。  2018年8月,“西秦戏与传统粤剧联篇演出”在香港高山剧场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还为西秦戏做起了宣传:“请大家认真欣赏西秦戏,里面有很多和粤剧同源的东西,他们保持得很好。我们这两个剧种的重聚,很有意义。”

  “全国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你若不主动走出去,谁会认识你、发现你?”演员陈嘉明这样认为。

  传承:承起来更要传下去 戏靠人传也要时间

  凌晨2时,剧团里的一群年轻演员在北门社区附近找了一家宵夜档坐了下来,40多人的剧团只有他们5个人的年龄不过30岁,陈嘉明和余泽锋便是其中两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