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2)
2002年,吕维平刚担任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时,剧团的桌椅破破烂烂,演员七零八落,一年只有五六场演出,其中三场还是政府安排的。没戏演也没人演,招了20多个演员,最后只留下五六个,剧团濒临解散。
2003年,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剧团开始复苏。在新的政策下,剧团重新置办行头、幕布、道具,排演新编剧目。
2006年,西秦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剧团成员备受鼓舞,西秦戏再次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港澳同胞也纷纷邀请家乡的戏班演出,自此,演出场次逐年增加,2007年超过250场。
为了生存,剧团一年到头都在汕尾地区和周边的农村奔波,虽然一年能演上200场,一场戏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但除去电费、伙食和车马费等成本外,剧团成员平均一个月只能拿到两三千元的薪水。演员们为了省下住宿费,演出结束后只能在戏台附近的破旧农舍里打地铺睡。待遇低导致剧团人才流失严重,吕维平深知,长此以往,连正常的训练时间也无法保证,艺术水准会越来越低。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海丰县政府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拨款72万元为剧团设置了18名一类事业编制人员,剧团这才有了时间和精力整理传统剧目、排练新戏。此时,一位喜爱戏曲的乡贤看在眼里,给剧团捐了30万元,这笔钱后来便被用于创作《马援伏波》。
新作:老戏老演观众流失 马援新剧带来希望
随着演出的进行,来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200张塑料椅坐满后,附近的居民便从家里搬来板凳。老人们看得入神,任凭孙子孙女在一旁嬉戏打闹。
《马援伏波》这出戏讲的是东汉建武年间,外夷企图造反,本可安度晚年的马援不顾夫人再三劝阻,毅然请命出征,安抚当地百姓,抗旨斩杀贪官,最终成功抵御外寇的故事。在雄浑悲壮的音乐声中,观众们仿佛跨越了千年时空,看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南越战场,窥见了马援的内心世界。
“以前知道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竟不知背后的故事这样感人。”马惠如说。
在剧团里呆了四十年的老乐手吴焕如深谙其中的道理,“好剧本很重要,你的剧本不好,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群众就不喜欢看。然而剧团里一直没有真正的编剧,大多是老戏老演,大家都看厌了”。
《马援伏波》的剧本最早是为海南琼剧创作。编剧陈涣供职于海南省琼剧院,他告诉记者,在海南最有影响力的伏波将军有两位,一位是西汉的路博德,另一位便是东汉的马援。为了让马援心怀社稷、铁腕肃贪、靖疆爱民的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陈涣数易其稿,历时三年才完成剧本。在一次培训班上,供职于陕西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导演王群,对这位同样来自陕西的马援将军的故事颇感兴趣,“我在陕西从事创作的这些年,写马援的作品几乎没有,而这部剧本故事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王群说。
与西秦戏的结缘则是陈涣始料未及的。当时,他在海南负责协助举办第一届闽南语戏曲交流会,一位潮剧专家发现西秦戏不在受邀之列,便叮嘱他下次一定要请西秦戏剧团来。到了第二届交流会,团长吕维平的精彩表演让陈涣印象深刻,一眼便相中他为饰演马援的最佳人选。
“导演和编剧虽然不是学西秦戏出身,但各个剧种之间本身是相融相通的。我们也达成一致,必须保留西秦戏这个剧种本身的特色。”吕维平说。
为此,王群和陈涣不顾路途遥远,多次从陕西、海南辗转海丰,多次讨论,力求将西秦戏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西秦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唱腔雄浑激昂,道白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演像《马援伏波》这样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大戏。”刘红娟认为,题材与剧种契合让《马援伏波》有了先天优势。
练功:椅子上露一手绝活 县级剧团的“绣花功”
演出进行到一半时,吕维平的拿手绝活“椅子功”让坐在后排的“00后”戏迷蔡煜庚忍不住站起身来眺望。只见他双手不碰椅子,慢慢挪动脚步,让椅子的四腿轮流以一腿着地转圈,将马援悲愤无奈、痛苦挣扎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屁股好像粘在了那椅子上,功底可真好。”蔡煜庚惊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