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2)
交流现场,雪漠以《大漠祭》为例,谈了自己的创作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他说:“《大漠祭》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经快二十年了,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非常喜欢它。为什么?它是有生命的东西。那个作品可以呼吸,它是不可替代的东西。任何一个作家,除非进入我的世界,否则你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世界。只有你进入那个世界,化为那个世界,你才能流出那个世界。所以我估计,我的这种独特的训练,就是人格的训练、智慧的训练、生命的体验,以及创作时的那种非常严谨、投入的态度,跟现在的很多作家不太一样,也许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葛浩文他们。”
喷涌的写作喷涌的大爱
目前,雪漠作品有80多种,大概有100余本,很多读者都知道他出书很快,常常感叹读书的根本赶不上写书的。其实不然,为了这一天的“爆发”,雪漠足足储备了20多年。像“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雪漠从25岁开始写,一直到46岁才收官,他把自己最为珍贵的青春全都献给了这三本书,换上雪漠的话来说,就是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猴子修炼成了“齐天大圣”。如今,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很容易了,这也是他写作之所以快的原因,他已经达到那个境界了,
雪漠说:“所有的境界都是那个世界在喷涌,不是我在写作。那种喷涌时候的状态,是一种身不由己。脑子里没有任何写作概念,没有字的一种喷涌,所以,这时候它就很快了。这二十年的时间,太漫长了,它是一种苦行僧般的训练,把自己完全打碎。完全打碎之后,重新成为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你写什么就能化为什么,它没有你自己。你写大漠你就是大漠,你写大海你就是大海,你写骆驼你就是骆驼,这时候是没有自己的,你就是世界。所以,也许我的这种创作方法以及承载的那种信息,让一些翻译家非常感兴趣,他会融入那个世界,因为很少有作家能够呈现出这种东西,这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当然,这种训练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性、文化性、生活和信仰的训练,还有一种智慧的训练、生命的体验,就是诸多的东西达到那个点,实现一种突破后的自由。”
雪漠的作品,不管是文学类作品,还是文化类著作,不仅数量之多,且质量更为上乘,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从不重复。所以,北京大学的陈晓明教授感叹道,其他作家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重复自己,而雪漠的每一个作品都不一样。为什么雪漠永不重复自己,秘诀何在?“每一部作品,我都把自己打碎,就是我所有的作品都会把过去打碎,重新做一个雪漠,重新创造一个世界,重新创造一些活的人物。所以,每一部作品都不一样。” 雪漠说:“对自己的否定、对世界的吸收、对营养的吸收、对自己的打碎,精神性的投入、完全无我的奉献,以及喷涌的大爱,是我创作的一种特色。这一点,它肯定会打动世界,除非世界没有人类。因为人类只要有情感、只要有人性,必然会被我的作品打动,除非他不看。只要他一看,就会像磁铁一样离不开了。”
“堂吉诃德”的救世梦想
《堂吉诃德在北美》里,雪漠谈到了中国文化在北美地区的传播现状,雪漠考察北美的初衷是想把中华文明传播到更广的世界,他认为中华文明所承载的那种超越的智慧,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和平,带来和谐,带来一种共同命运之和谐。但是,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西方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当他将中华文明介绍给西方世界时,有点像堂吉诃德举着长矛冲向风车一样,显得有点滑稽,但这代表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点救世梦想。该书中的“文化传播偈”,正反映了他对海外文化传播的一些思考,其中提到文学与文化要扎根于本土,立足于中国大地,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入历史。
东西方文化不对等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主管经理高洁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分地域和国家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作品在东南亚——如泰国、越南等国家——容易传播,也深受异国读者的喜爱,但是在欧美地区却不尽人意,流通受阻,甚至拒绝。针对这种现状,她坦言,在我国国力增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个别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忌惮甚至排斥,对文化“走出去”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要选定合适的产品,制定正确的输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