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推出“实体书店主题文化街”展区(3)
2019-08-22 14:23作者:采集侠
谈及获奖之后几天的生活,李洱说,颁奖当天总体心情平静,“上午接到毕飞宇的电话,说让我去网上看看,就知道了结果。”接下来,李洱表示自己接受了媒体的“轰炸”,不得已,下午就关了手机。
“《应物兄》出版后我没有参加过一次书店活动,没有在北京参加过一次签名售书,也拒绝了绝大部分的媒体采访。”李洱反复强调自己在创作《应物兄》之后与媒体的主动隔离,在他看来,一些采访脱离文本,或者用许多年前的文章来向他提问是断章取义的行为。“我是欢迎不同声音的。只有不同的声音,作品的空间才能打开,欢迎不同的阐释。但是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
巧合的是,李洱的《应物兄》恰恰讲述了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经历,当北青报记者问及如何看待作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李洱说:“少见为好。”
李洱说,“我是不接受采访的,我接受采访的前提是你必须看完书。”
在李洱看来,“个别作家研讨沦为了‘听好话’的场合,作家本人还是少出席为好。”李洱说:“你在场,会对所有批评家构成压力。有的人愿意直接对话,而我也愿意对话,但是我担心坐在现场对人家构成压力。”
谈及获奖,李洱表示:“我确实没想过会获奖。我想每一个认真的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不会去想是否获奖,但是发表完之后,出版完之后,当它进入公共空间的时候,它要允许各种各样的讨论,包括在各种奖项里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打开作品内部的空间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欢迎大家阅读,欢迎大家讨论。”
面对“获茅奖会对以后创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李洱说:“我只能说我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黑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