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 推出“实体书店主题文化街”展区(2)
在图书节开幕式现场,有读者向梁晓声提问,他早年创作的《年轮》被改编成影视剧,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最近的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是否也会被改编成影视剧?对此,梁晓声回应称,《人民的名义》的导演李路正在改编他创作的《人世间》,准备筹拍成电视剧。他自己没有介入,只是参加了他们的改编研讨会。
在梁晓声看来,杜甫描述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是文人的一种感慨,现在则成为国家的一种责任。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确实感到欣慰,还有绿水青山,共享改革成果——都是一种文化思维。对此,他希望人们多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尤其多读古代和现代的哲学书籍,哲学里边关于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作家有话说
梁晓声 推荐一本名为“生活”的书
在图书节开幕式结束后,梁晓声还参加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举办的《人世间》读者见面会。
《人世间》(三卷本)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作家梁晓声一下子忙了起来,这些天,他接受采访,参与活动,谈读书讲写作。最重要的,还有向读者推荐一本“大书”——名为“生活”的书。
《人世间》的确是个大部头了,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谈及获奖感受时,梁晓声说,自己写《人世间》是用文学来回报社会。梁晓声谈到了致敬:“这本书是现实题材,用了现实主义写法,我想用这部作品向影响了我的现实主义作品致敬,也要向80年代我经历过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致敬,那个时期的文学有着一种共同的文学精神。同时,写这本书我还要向生活致敬,要回报生活。我觉得生活是一部伟大的书,我从生活中汲取了很多创作的灵感,现在,到了我用我的书回馈生活的年纪。”
活动现场,梁晓声和现场读者谈到写作时说,他认为,当一个作者年纪变大,“写他者”也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我对我的学生们说,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写自己,写我的回忆。但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把目光放到别人身上。”梁晓声回忆自己的习惯,说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举例来说,他讲到自己家装修的时候,会和施工的小师傅们聊天。“我忍不住地问问他们的情况和他们的梦想。”在梁晓声看来,作为作家而言,充分理解每个普通人是作家的责任。
这种对他者的关怀,贯穿了《人世间》这部作品。梁晓声说,他常常在观察生活里的人物之后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些人写到长篇小说里”。他打比方说自己欠下文学很多的“债”,这份“债”说的更多的是作家的历史责任:“比如说,我父亲是中国的大三线工人,我总是觉得应该为他们写下一些文字,因为他们为中国的建设付出了青春,那我应该谢谢他们。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那么创作这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作家想向今天的年轻人提示什么呢?“亲爱的朋友们,情况是这样的。”梁晓声讲得恳切,“今天的年轻人,不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大家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一下子穿越到清朝、唐朝……对很多作者而言,历史可以变成趣味性的写作。但是我发现很多青年对于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大家并不知道。对80年代并没有了解,也就不知道中国在这些年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不补上这种认识,对中国的认识不足以是全面的。”
活动现场,梁晓声不断重申:“社会生活是一本大书。”梁晓声勉励每个人都能认真读这本书。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李洱 写书不是为了“听好话”
现实生活再变化,也有一些东西不能变,这称之为生活中的坚守。著名作家李洱以《应物兄》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不过获奖以后,他的生活有了些许的变化,例如被人贴标签。但是面对“获茅奖会对以后创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李洱却说:“我只能说我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作家李洱的作品《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李洱在BIBF现场与读者互动,这不仅是获奖后作家的首次露面,李洱也反复多次表示,“这是《应物兄》出版后第一次参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