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3)
而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飞天乐伎,则是身系五彩飘带全然中式造型,手中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然若飞。
带着对闽南古建营造技艺的钦叹,出开元寺东门,穿过两条小巷,我们来到闽南古建博物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老理事蒋钦全正在这里,等候着给我们讲解“红砖白石双波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闽南古建的秘密。
“蒋钦全”,之前查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发展历程时曾读到过的名字——“在修复开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在旗下组建泉州古建筑公司(今已剥离另行运营),它成为文物古建修缮修建界的生力军,负责人蒋钦全成长为闽南民间传统建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几小时后,在寻访的下一站,我们又得与另一位非遗传承人——释常定,现任泉州南少林寺方丈、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少林五祖拳的非遗传承人——围坐茶叙。
泉州少林寺,俗称南少林。相传为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所建。始建于唐,兴盛于两宋。南少林自古“以武显寺”,据说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有北派跟南派,我们这里属于中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自古泉州有尚武之风,‘南音南戏南少林,泉州人个个猛’‘泉南处处少林风’。”
然而南少林千年古刹却历尽沧桑。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之后,“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坛址倾覆230年。直到1992年,才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主持下开始筹备复建。1994年,第一笔台湾的资金到位,大雄宝殿开始建设。
“也是一种缘分,当时我的老师,历史文化中心第二任理事长周焜明生病住院,我去看他。我们在那个晚上聊起来,他说‘到时候少林寺建好了,你来管理’。”常定方丈1997年到南少林时才24岁,当时这里除了刚刚复建的大雄宝殿之外,四周还是一片荒冢野岭。
而今500亩南少林处处绿荫掩映,殿堂巍峨。方丈楼前有一株别致的菩提榕,树下的名碑上刻着“贵柔不争,上善若水”,会客厅内则高悬“如钟如松,如电如风”。寺内武风淳朴,僧众坚持每天练习武功及禅定观修,形成禅武双修的禅宗道场。
“来南少林,可以见识南派武术,亲近南派建筑,欣赏南派工艺。它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存在,禅、武、医、艺等等,都有在传承。”常定方丈盛情相邀天下人。
【 刺 桐 城 】
宋元之时的泉州城什么样?
在泉州待得越久,对此越是好奇。尤其看过6月22日晚泉州木偶剧院的提线木偶表演,这一好奇更是在胸中生长得,像一艘船被风涨满了帆。
那夜表演的第五个剧目叫《闹元宵》。“泉州在宋元时期就是一个国际大港,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当时在泉州生活着很多国家的人,他们有的在泉州传宗接代好几世,最后死了就葬在泉州。元宵节历来是泉州最重要的节日,会有盛大的‘踩街’活动,各种文艺形式走上街头表演、狂欢。这个节目表现的就是当日中国人与外国人一起闹元宵的场景,供大家想象彼时泉州的城市风貌。”
木偶剧团老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此番介绍声一落,立刻我们便被台上呈现的热烈欢娱照花了眼。各种肤色、相貌、服饰,各种音乐、舞蹈、杂耍,多样的文明,相似的激情,包容的年代,不由人不生向往之情。
很巧的是,次日一早在闽台缘博物馆,又听到平一介绍泉州的元宵习俗:“明朝有一本书,里面这样记载——‘天下灯烛之盛,无逾闽中’。什么意思呢?闽中指的其实就是我们泉州。整个全天下闹花灯最厉害的,没有超过我们泉州的。”
类似记载,在位于开元寺东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最为详尽:
宋元时期泉州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跨海跨江石桥纷纷兴建,港城联系大大密切……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46年航行到中国,从刺桐港上岸,他在游行中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唐代诗人的这句吟咏,最能体现泉州本地人对刺桐的钟情。来这里的中东人将“刺桐”依泉州方言音转译为Zayton,当时便是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传播,蜚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