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上海书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3)

2019-08-20 17:11作者:采集侠

  她特别提到,书里面有一个写得特别长的故事,是一个从陌生人到亲人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每个人刚结婚的时候往往特别在乎自己的独立性,如果跟父母住在一起就有很多冲突,特别想革命,特别想分开独立出来,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但是,好不容易分开了一段时间,又因为生孩子了,孩子需要照顾,老人跟子女又变得很紧密,等到孩子慢慢长大,经济条件也好了,再次买了房子终于可以分开住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学区还在那边,又被留在老人身边,还是不能分开。然而经过漫长的时间,一开始想革命想跟老人分开的年轻人,觉得对方慢慢地真的会成为亲人。因为在这十几年里面,老人付出很多,年轻一辈受益很多,就真的成为了一家人。所以她就说,“刚结婚的时候你要是问我谁是我的家人,我一定不会把公公婆婆算进去,但现在,我一定会把他们算上,因为他们真的已经是我不可分割的家人了。”通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沈奕斐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家庭生活其实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时间、关系、亲密、互相的容忍,都会使得我们的家庭形态发生改变。她自己是做性别研究、家庭研究的,她发现,一个人的成就感、成功的感受来自工作,而幸福感、满足感是来自家庭的,她希望告诉大家,其实幸福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矛盾也都是可以调解的。

  沈奕斐总结说,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她觉得自己的家庭特别幸福,爸爸妈妈一直在帮助她,公公婆婆在需要他们出力的关键时刻也能及时支援,并且尽可能地都不给他们添麻烦。每次在她先生老家,她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但同时有些风俗习惯她也会尽可能去适应,因为这是双向的,我们迁就人家一下,对方就会有所回应。如果每次要的很多,没有边界,没有底线,很可能就会破坏幸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永远找不到和自己完全一致的人,你的先生、妻子、包括你的父母都不完美, 但这些不完美是可以解决的,随着时间和磨合,每一个家庭都会找到自己家庭的相处方式。这本书希望教给大家,如何通过利益和情感两者的平衡,找到适合你的个体家庭模式。

  在互动提问环节,关于在家庭中如何处理和阿姨的关系这一提问,沈奕斐回答说,首先在家庭里面角色的边界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关系多么好,她的角色都只是阿姨,这就意味着她不承担教育孩子的后果,也不负责家庭的和谐度,她的功能就是完成你所支付的报酬相应的工作,这个边界是很清楚的;其次,每个角色有自己的能力配比,做阿姨的人一般来说都不是社会上能力最强最优秀的那些人,所以不可能要求她每件事都做得很好,而且你就付了五六千块钱的薪水,就不要指望得到五六万的价值;第三,权责要明确,你要她承担某项责任就要提供相应的权力,她妈妈经常对家里请的阿姨有种种不满,沈奕斐就跟妈妈说,你尽可能的把你的要求以目标的方式跟阿姨讲清楚,比如洗衣服,你可以告诉她你希望洗完以后是什么状态,至于洗的过程她具体怎么做,不要过多干涉。对待老人也是一样,比如她对妈妈照顾孩子的要求就是孩子不生病就可以了,至于是喂饭还是自己吃,都是可以的;最后,每次处理冲突有三个逻辑层面,第一个叫结构性调整,第二个叫重大事件协商,第三叫琐事的让步。当一起生活的人的行为超越了你的底线,就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如说对阿姨的底线是不能小偷小摸,那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哪怕只是拿了十块二十块,也要换人,再比如对老公的底线可能是不能出轨,那么他一旦出轨就换人,当然如果你们的婚姻比较开放,你觉得这不是底线,那就不需要结构性调整。还可以进行重大事件协商,各自做出让步,找到一个共赢的方案。琐事的让步在家庭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对待阿姨也是这样,她告诉她妈妈,十件事情中只能提两次反对意见,才有可能产生效果。很多人觉得如果小事处处妥协,就会完全失去话语权,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在小事上更多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在重大事件中才会有话语权。你平时觉得这个可以那个OK,那么当你说这件事情你不同意的时候,你的声音就会被听到。相反,如果你每天都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在重要事情上你的意见就会被忽略。

澎湃新闻记者 贾敏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