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上海书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2)

2019-08-20 17:11作者:采集侠

  沈奕斐听完,觉得医生说得非常有道理,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上一次她不听婆婆的,而是听医生的。她第一次听医生的不裹蜡烛包,是因为医生告诉了她理由是什么。第二次又听医生要裹蜡烛包?因为医生说出了道理。所以,并不是说老人讲的一定没道理,但我们觉得老人没什么权威性,讲的就是迷信,就是老一套,但其实中国老一套的生活方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她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也发现,很多的矛盾冲突产生都不是因为对方是个坏人,人们总是觉得家庭关系处理不好是因为遇到了不讲理的公公婆婆,实际上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两代人在不同的文化里面,有不同的想法。老人的权威性由于没有办法得到科学的证明,慢慢地就失去了。如果重新回到现实中间去,你会发现你真正反感的是这些文化,这是可以解决的。

  沈奕斐还回忆说,自己生老大的时候,跟婆婆有很多矛盾,生老二的时候婆婆又住进来了。这次,婆婆让她用艾叶洗澡,她以前会觉得这是特别愚蠢的事情,但因为意识到了婆婆老一套的经验不一定是错的,她就到网上去搜索一下,发现艾叶的确有消炎止痛等对产妇来说很好的功效。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的冲突,背后通常是两代人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家庭中发生冲突。家庭的冲突,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家庭成员想做对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好的事情跟你觉得好的事情不是一回事,所以就产生了关心和控制之间的矛盾。关心和控制没有严格的界限, 唯一的分别就是:我需不需要。你每天帮我把饭菜准备好,我很喜欢吃,这就是关心;如果我不需要你天天把饭菜给我准备好,叫我按时按点吃饭,我就会觉得你在控制我的饮食,这个需不需要是很重要的。家庭的不幸很多时候就是误解了对方的好意。现在很多电视剧都会讲婆媳关系很难处理,好像婆婆就是要来抢你的丈夫。如果带着这样的眼光去看进入家庭的那个人, 就会觉得她的很多行为都会往这个方向走。但如果把她看作是生活的合作者,是帮助我一起带孩子的人,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代际协作的育儿过程中的很多冲突都是这样产生的,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合作者。谁会进入家庭,用什么方式进来,怎么去看待这个住进来的人,后面会怎么发展……书中用了很多个案讲述了一系列问题背后的规律。

上海书展: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沈奕斐 著,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6月。沈奕斐接着讲了对家庭的认同问题,也就是:谁是你的家人?她的研究发现,男人的家庭概念比女人的家庭概念要大,男人会觉得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全是他的家人,而女性的家庭概念往往比较小,往往觉得小家庭才是我的家庭。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是这样。就像开头所说的,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也是相似的,你遇到的困境不是个人的困境,而是这个时代带来的共同的困境。中国女性过去是从夫居的,婚后男方的家庭就是我的家庭,自己的父母能照顾就照顾一把,不能照顾就算了,但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女性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两条线怎么处理是每一个女性都遇到的问题。当你发现原来男人的家庭观念跟我们不一样,就可以去沟通, 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大家庭的概念,什么情况下用小家庭的概念。还有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问题,比如说过去孩子总归是跟男方姓的,但现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时候就两个姓都要有,所以比如说在江浙沪就出现了“两头挂”的办法, 婚礼当天早上用娶媳妇的模式做一遍,下午用入赘的方式再做一遍,生两个孩子,分别跟父母姓,很多人用这种方式解决也很好。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