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与靳卫红:学术价值系统不健全,是当代艺术的硬伤(3)
靳卫红:其实所有策展人的思路,非常遗憾地说,其实都一样,他们要找到一个能够容纳下所有命题的一个主题。这也是策展人的策略。你把一百个人装进一个篮子,你能说什么呢?顶多是给一个大概的倾向。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不用太在意这事儿,明白这事儿就可以了。
澎湃新闻:既然策展提供的是“概念”,那么作为观众来说,应该如何去观看,解读展览?观众应该如何在策展人的概念和自己的思考中进行权衡?
靳卫红:作为一个真正的观众是不容易的。如果他真的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那可能需要一点背景知识,而不是去凑热闹,不是策展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他得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聪明的观众。在一个展览中,不要全部认同,也不要全部否认,他应该带着自己的头脑和问题来看这个展览说什么,提出了什么。
澎湃新闻:艺术家不分男女,但当下的确出现了“女性艺术家”的标签。目前,不少人认为女性艺术家比以前更成功了,此前也有报道称女性艺术家在拍卖会上的收益率可能也会比男性艺术家高。对于“女性艺术家”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向京:我不是特别清楚市场的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这些数据具体指中国还是境外。但是我觉得两者的处境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我也没太体会到市场的温度。
女性问题在中国其实蛮复杂,经常纠缠在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里,如果我们能够剥开所有的干扰因素,非常干净地去谈这些问题,我很愿意。但我认为完全没有可能单独谈这件事。
可以非常确定说,所谓的国际当代艺术的场域和中国的场域是有很大不同的。同样国际艺术市场和中国艺术市场也有很大不同。
向京《降临》(局部) Descending 硅胶、钢、电动装置 2019靳卫红:关于女性艺术家的问题。我当然面对这个问题。无论在哪里,你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和自己的艺术探索变成一个很复杂的综合问题时,我呈现的方式就会比较个人化。我也没有期待有多少人来理解,但这是我面对自我的一个现实。
向京(左一)与靳卫红(左二)在展览活动现场。
澎湃新闻:国际跟中国的艺术场域的不同点在哪?
向京:相比之下,国外的当代艺术本身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发展的文化逻辑,它也有一个相对比较良性的生态系统。中国的当代艺术,毕竟发展历史比较短,要谈及它的基因和来源,我们到现在其实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工作去讲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的“生态系统”没有很好地、健康地建立起来,在这一环境里缺少的链条太多了。我们特爱说市场,但是我们的市场是什么呢?无非是博览会和拍卖行。但你看,一个艺术市场连一级市场都没有健康地建立起来,这个市场是不是有问题?
我只是举了个例子。但我觉得中国所谓艺术市场和国际的艺术市场,差距还不是一点。所以这有待于我们做很多各种各样非常具体的工作。
民生美术馆举办的国际艺术评论奖关注于艺术写作,第六届论坛现场
澎湃新闻:一些学术工作,小空间,包括一些个人的试验性作品是否可以帮助理清一些当代艺术的脉络,又或是弥补此前的缺失?
向京:当然是这样希望。但是我不觉得任何一个小空间,小的机构或者是某些人,就能够完成这么大的一件事儿。这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这其中不得不说艺术写作。所有和学术相关的这些工作,我觉得恰恰就是我们当代艺术的硬伤。在进入市场价值评估之前,我们目前没有一个相对好一点,健康一点的学术价值评估系统。这肯定对我们当代艺术发展有很大伤害。
那么,跟这个相关的任何工作我都觉得是有价值的。我们无非是要去厘清去辨认什么是真正的学术,什么是伪学术。
(吴梦倩对此文亦有贡献。注:文中“遭遇美杜莎”展现场图版权归巽汇空间所有,作品图版权归艺术家个人所有。)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