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3)

2019-08-20 14:31作者:采集侠

  这本是一条可按常规发布的消息:因雨雪天气,莫高窟暂停开放。微博编辑王芳芳视角一换,让小狗乐乐登场宣告了洞窟暂闭的通知:“窟霸乐乐早起巡山已回,路况可见图片”。图片上,乐乐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满脸“囧”意的乐乐,让网友乐了。窟霸、巡山大王、莫高窟侍卫,被“圈粉”的网友不仅给乐乐起了许多爱称,还“八卦”出了乐乐的身世、“太太”和每天要“巡护”的范围。“高冷”的莫高窟变得可亲可近了。

  寻找古老洞窟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是敦煌研究院近年来致力的事情。

  杜鹃介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依托敦煌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壁画素材,他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对敦煌文化进行多维度的价值挖掘,古老的敦煌石窟在大众视野中鲜活了起来。谷雨耕种、立夏品酒、小暑摇扇,透过“敦煌岁时节令”系列趣味动图,古典雅致之美从壁画中脱逸而出。

  菩萨“同色号”口红、词汇量颇大的“敦煌小冰”、动画片《舍身饲虎》《降魔成道》……多元化文创产品和趣味化服务让大众有了越来越多接近古老文化的机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透过可爱俏皮,“正解庄严”仍然是这些源于敦煌的新生事物背后的浓重底色。

  “敦煌艺术历久弥新。1600多年前,画师用画笔绘下了艺术创作之路。今天,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匠心延续下去,走出今天的数字之路。”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说。

  用电吉他演绎敦煌?没问题!

  而敦煌期待更多。这一次,它“大胆”地把话筒交了出去。

  一项关于敦煌音乐的活动正在进行:静默千年的敦煌壁画与文献,即将变成动听的歌曲,被人们唱起来、演奏出来。一些只在壁画中出现的古乐器也将被“复活”。

  敦煌内容广博,音乐也被包揽其中。敦煌音乐不仅包含藏经洞出土的敦煌乐谱等,还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图像。在莫高窟南区492个洞窟中,有一半洞窟都有音乐图像,乐器数量达6000余件。

  “就音乐图像来说,敦煌壁画在世界洞窟壁画中无出其右。”敦煌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朱晓峰说,“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出现过的乐器都能在莫高窟看到,甚至‘花边阮’等文献中没有记载的乐器也能在敦煌壁画中找到。”

  这成为敦煌研究院与QQ音乐的合作根基。朱晓峰介绍,双方计划通过比赛,让音乐人参与敦煌“古曲新创”。参与者或以文献《敦煌廿咏》为基础创作歌曲,或基于5幅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画进行器乐曲创作。在2018年9月于敦煌举行的“敦煌盛典”音乐会上,优秀参赛作品将伴随仿制敦煌古乐器登台亮相。

  这像是半命题作文。题目关乎敦煌,配器不限、风格不限、曲式不限,创作空间全交给音乐人。

  “我不太担心‘失控’的问题。只要能把握敦煌音乐的内涵,哪怕拿电吉他来也可以。”朱晓峰说,“希望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音乐外,敦煌研究院还将与腾讯就动漫、游戏、文创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科技赋能文化,给文化遗产单位添加了科技的翅膀。”张先堂说,“我们希望利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接近青年,希望年轻人不仅能了解敦煌文化艺术,更能了解敦煌的价值。”

  越开放越自信

  敦煌究竟在传达怎样的价值?开放与创新,是解读敦煌无法避开的关键词。

  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是这处佛教石窟开放胸怀的代表。这里不仅出土大量汉文、藏文文献,还出土了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文献。开放的胸怀,让多宗教多民族在敦煌共存,多元文明在敦煌交相辉映。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不仅有佛国世界,更连通着世俗生活,人人都可以找到与它相通的时刻。建筑学家梁思成照着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找到了大佛光寺;时尚博主可以在小短裙、V领衫和高腰背带裤中感受时尚的轮回;甚至常为“水逆”所困的“星座控”,都能在敦煌壁画中寻到十二星座图。

  而从未停止的创新,则让敦煌在千年间保持着勃勃生机。最典型的便是敦煌经变画。

  “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没有经变画,这是中国人创造出一种新的佛教艺术形式。”张先堂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经思想,古代画师以生动的图画阐释晦涩佛经,用画笔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佛国世界。这甚至称得上是“最早的新媒体”了。

  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一直很“潮”。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