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娟(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娟(3)

2021-08-28 05:17作者:采集侠

  赵娟: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也是观众的艺术。有些人觉得剧情发展慢,不如影视剧扣人心弦。实际上,京剧的优势不在于剧情的发展,而在于形式的艺术,即“唱念做打”的技术。很多观众对剧情已经相当熟悉了,但仍然对演出百看不厌,他们主要是为演员的表演叫好。演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为了在舞台上展示过硬的技术和华美的艺术。可以说,戏曲的珍贵之处都在演员的身上,没有优秀的演员就没有戏曲艺术,去剧场就是为了看角儿。而看影视剧,很多观众不是追星,就是追剧。常常有一个现象,就是“听”电视剧并不耽误理解剧情,但“听”京戏,不是听剧情,而是听演员的唱腔、嗓音、韵味、流派等,观众关注的仍然是表演,京剧的美就在这些韵味中。

  比如,《苏武牧羊》的悲怆,在苏武的二黄唱腔中体现;一个妃子对皇上的爱恋通过大段的四平调唱腔和醉酒的舞蹈来表现,就是《贵妃醉酒》中的情景;一个妃子对大王的深情通过南梆子的唱段和舞剑来表现,就是《霸王别姬》中的情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控诉通过大段的慢板来表现,就是《秦香莲》中的情景;一个蛇妖对人类丈夫的爱恨交织通过西皮慢板来表现,就是《断桥》中的情景;一对夫妻的相互争执和交流通过快板对唱来表现,就是《坐宫》中的情景;一个贵族的后代着急过关通过流水唱段表现时间的流逝,就是《文昭关》中的情景;一个天女通过西皮慢板、二六、流水来表现,就是《天女散花》中的情景;一个娘娘通过一段趟马的歌舞,就是《昭君出塞》中的情景……京剧的唱段最容易让人爱不释口,这些经典的唱段中显露出太多人间的爱恨情仇、是非善恶,观众往往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和愉悦。

  光明悦读:近些年观众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一般年轻人对京剧的远离、与京剧的隔膜,令人遗憾。应该如何培养更多观众喜欢京剧?

  赵娟:年轻人没有过多地关注戏曲,是因为吸引他们的艺术品种太多了,欣赏方面的获得也太方便了,并且现代的艺术不需要社交和交流也可以欣赏到。例如,在家里、手机上也可以看影视剧,而戏曲属于剧场艺术,更是交流的艺术,必须走进剧场,才能真正欣赏到她的美,必须和朋友交流才能更加产生审美的共鸣,这对于当代的审美都需要很多硬件的条件。可以说,欣赏戏曲,在当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既需要有时间,也需要有空间;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需要有一些志同道合者。就如同我们对武术、杂技情有独钟一样,对功夫好的演员会鼓掌叫好。戏曲是在百戏基础上产生的,集合了多种传统文化艺术之美,有文化积淀的人看上几出戏就有可能会喜欢上,因为文化艺术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年龄区分。

  京剧入门可以从兴趣角度出发,如果喜欢京剧的故事,比如《白蛇传》,可以从京剧的人物形象、行当、唱腔开始了解;如果对唱腔感兴趣,可以从板式了解。例如,先从简单的“流水板”,像“苏三起解”“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等等学习唱腔;对身段感兴趣,可以先从“水袖”“折扇组合”“出场念白”等开始;对某个人物行当感兴趣,就从其剧目开始,也多看看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横向对比,突出了解戏曲的特点等等。总之,一定要加强对戏曲表演的身体认识,要多进剧场,多唱戏,多看戏。大胆地唱戏,对精神和健康都有好处,因为戏曲的声腔非常符合人体的运作规律,比如呼吸、心跳等,和戏曲的音乐节奏是吻合的,所以听戏唱戏是一种科学健康的模式,是非常人性化的运动,有益身心健康,这也是老年人越来越喜欢戏曲的原因。希望年轻人不要等到年老再接触戏曲,越早接触,受益越多。

  光明悦读:2017年教育部、文化部等几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戏曲教育的机会,成为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据您了解,戏曲进校园开展得怎样?

  赵娟:此实施意见对戏曲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就我所知,全国上下特别是大中小学都在尽力贯彻和落实。有些学校积极引进专职的戏曲老师讲授戏曲专业课程,学校设立戏曲社团;也有些学校邀请校外的戏曲老师讲授戏曲课程,不定期开展讲座培训;还有的是学校之间开展戏曲社团联谊交流活动,定期观摩、座谈、演出……在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戏曲艺术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很多学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虽然他们将来不一定会从事戏曲专业,但是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却会伴随一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