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娟(2)
京剧还调动了最大的资源,从皇家到平民,每个阶层都有京剧的粉丝和社团。由于接受新的艺术手段,京剧从思想到艺术表现都能够尽量照顾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在当时革新方面一直走在各种艺术的前列,这些都是吸引文人、权贵、民众的条件。由于各个阶层的观众都聚集在京剧的周围,也就形成一种文化生态氛围,即以“京剧”为核心的各个交流圈子,这些“圈子”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协力把京剧不断推向发展的新高度。例如,文人和艺术家的参与创作,贵族和官方以戏结交会友,票友戏迷的各种捧角儿,都使得京剧既有人力的支持,又有经济的投入,其壮大和发展就出现了蓬勃的态势。
光明悦读:现在很多人尤其年轻人都认为京剧咿咿呀呀节奏太慢,是老年人茶余饭后的消遣项目。但我们知道,在京剧演员的“歌舞演故事”中,京剧之美完美呈现。有没有可能让青年成为剧场的主要观众,让他们学会欣赏生旦净末丑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手势、眼神、身段和台步中的独特韵味?
赵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京剧的鼎盛时代是在上个世纪。现当代的艺术种类和发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迅速,这是整体的时代潮流。
每个时代都有主流艺术,现在世界的信息联系紧密,各种文化艺术传播途径广阔,中国戏曲和国外的戏剧一样只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占据主流艺术地位。有人认为,戏曲属于“慢”的艺术,而电影电视剧等属于“快”的艺术,现在交通比过去快了,生活节奏比过去快了,信息传递比过去快了,一切节奏都要适应时代的“快”,才能生存。对此,我并不以为然。我认为,戏曲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有其独特性,就像歌剧一样,必须要听她的咏叹调和宣叙调,那才体现了歌剧的审美特点;再比如,古典音乐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不是可以用“快慢”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期望古典音乐永远是时代艺术的主潮,我们更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多学习古典艺术,陶冶性情,了解历史,增强艺术修养。所以,喜欢戏曲的群体不是以年龄划分的,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戏迷都有,年老者居多,是因为他们接触、喜欢戏曲的历史长,经历丰富;年轻人之所以不喜欢戏曲,是因为他们阅历浅,兴趣还没有培养起来,但是我觉得一旦深入接触戏曲,就都会产生兴趣并喜欢京剧。
古典艺术有其共同的特性,就是观众需要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才会完全了解并产生兴趣。现在的所谓“快餐”文化,不需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也一样可以欣赏,并产生愉悦感,其实这是两种文化和审美。我们这个时代喜欢戏曲的观众比上个世纪少也是正常的,但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在欣赏其他艺术的同时多关注京剧,因为京剧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有娱乐性、艺术性,还富含历史信息、文化信息,是一种真正美的艺术。
从远古走来的戏曲,就像活化石一样,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信息等待年轻的观众去发现和解码。现代有些年轻人喜欢穿越情怀,欣赏戏曲就如同一种穿越一样,可以给人极大的震撼,有时候坐在剧场,不仅仅是听和看,更是感受一种文化的浸润,很多大学生偶尔进剧场看戏,都会被震撼。他们常说,看到现场的观众对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热情地“叫好”,以及演员在乐队的伴奏中那种气定神闲、游刃有余,美得让人窒息。“虽然我们不懂应该在哪里‘叫好’,但当时就被这种美和观演关系感染了”。
光明悦读:进剧场看戏的观众可分为内行和外行两类。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您认为,如何培养外行在乐呵乐呵之后,获得情感的愉悦,并产生理性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