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在菜市场里办书法展 是向引车卖浆者致敬(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邱志杰:在菜市场里办书法展 是向引车卖浆者致敬(3)

2021-05-20 01:56作者:采集侠

  究竟为什么要去菜市场做展览?在展览展出后,邱志杰在个人公众号写了这样一段话:“这里(菜市场)血腥而刺激,热烈而旺盛,同时,文雅而美丽。这里生命以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食物链在这里完整呈现。提醒着书写者,我们都是狩猎采集者的后代。我们学会栽培和畜牧不过一万年。学会写字也不过几千年。然而写字是生命秘密的聚集,去菜市场写字,尤其如此。”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如果讲述故事的最开始,邱志杰11岁,学习书法,喜欢画画,喜欢古文,在小学毕业之前就读完了几乎所有的章回体小说。那时,报了文化馆办的书法班,教师通常是一些老书法家,那些老爷子很喜欢这个热爱古文的学生,走哪儿都带着他:去跟和尚聊天、磨墨,去考察摩崖石刻,去拓碑,“很快我就变成老人中的少年,少年中的老人”。

  少年时期的经历在很多时候无形中影响着邱志杰。流传在老先生们口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个禅僧,每天拿着毛笔在空中画梅花,一辈子没有在纸上画过一笔,没人知道他画得好还是不好。

  这种记忆和感觉影响着他,直到“变成了‘光书写’的作品,包括我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写到纸都黑了再也看不出字迹,可能都跟小时候的这种感觉有关”。

  下定决心学习艺术是在高二那年,有个师姐突然来问,“你要不要考虑学美术?”邱志杰把自己关起来,思考了三天。想鲁迅先生写的《死》,邱志杰脱口而出,流畅地背诵出来: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隔着漫长的岁月,鲁迅先生的话让他深思,反复想自己到底有没有才能?原本是想学古典文学的,去上北大中文系或考古系,抑或当敦煌学家。转而又想,漳州市美术界、书法界的功力都注入在自己身上,“像武侠小说里那样,人家把70年的功力全部传给你。我仔细想完这一切,断定我是有才能的,我就决定来考美术”。

  促使邱志杰做这个决定的,还有一件事。1986年10月,邱志杰在厦门看到黄永砯的“达达”展览,有一件作品是一幅巨大的油画布,蚊香搁在上面烧,有的整个烧掉了,有的只留下淡淡的痕迹。那一刻,邱志杰非常明确、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干的事情”。

  现如今,邱志杰总结艺术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可以同时做文学、做政治、做戏剧、做考古的学科,“艺术可以同时让我干别的事情,它能满足我的贪心”。提及是否对艺术有狂热的喜爱?他又平静回答道:“我对艺术有理性的喜欢,我知道我会给这个领域带来东西、带来变革。”

  写字是很疗愈的事情

  邱志杰喜欢菜市场,但近几年不太有时间去了,生活被工作填满,忙到连去食堂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上午给本科生上课,到中午下课时总会被人抓住,“邱老师我想考研,能看看我的材料吗?”就算考生不来找,也会利用中午时间段召集博士生汇报研究进度。

  他形容自己最怕的就是时间不够用。“谁来采访我我恨死他了。”他调侃道。邱志杰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用来工作,“不忙会生病的”,“不做无聊之事,何谴有涯之生?因为你没有办法判定怎么做最好,所以你只能靠数量,没办法生活得更好的话,只能生活得更多”。他享受创作,享受勤奋,享受把一个东西研究通透的过程。

  让书法回归日常,除了在菜市场做展览,邱志杰也考虑过别的场所:市井街道,地摊集市,又或者在灵堂。

  在邱志杰看来,灵堂也是一个特别适合书法的地方,特别适合白纸黑字的地方,“因为它基本的气息是悲的,甚至是瘆人的,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力很强大,不管你多么无神论,到了这样的一个生死的关头,那种好多看似没道理的话都能成立。我们的挽联里面往往有对死者过分的溢美,当然也有真诚的赞美和怀念”。

  1993年,恩师郑玉水去世,邱志杰模仿郑老师的字体写了所有的挽联和花圈。2017年父亲去世,邱志杰跑回家,也书写了所有的挽联和花圈,两天时间基本就坐在桌子前写字,女儿在旁边看着。在这个过程中,写字逐渐抚慰了伤痛。当有的学生表现出抑郁或彷徨,邱志杰就会引导他们写字,“写字是很疗愈的事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