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在菜市场里办书法展 是向引车卖浆者致敬(2)
和传统的展览不同,这一次的展览就在日常生活里,甚至邱志杰将此次行为命名为“市集书写”,而没有用“展览”来定义——邱志杰将菜市场里大大小小的印刷体换成了自己的书写,从门口的宣传标语、管理规定,到商铺门面的大字;从菜刀砧板,到商家的围裙;从菜谱,到大大小小写满五谷杂粮的小标签……这次书写几乎覆盖了菜市场的每个角落。如果只看这些,甚至要以为这是菜市场的手写特色,书法的实用性已悄无声息融入期间。
当然还有更多有趣的设计:菜市场中央的钢梁上悬挂了很多作品,写苏东坡的《猪肉颂》,写梁实秋的《馋非罪》,写国外的谚语,还写一些俏皮的流行话,“都在酒里”“在厨房遇见苏格拉底”“不敢回忆成都”。更妙的是在菜刀上写“对不起”,在砧板上写“立地成佛”,在海鲜摊写“我是姜太公的猎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诗词歌赋与人间烟火,邱志杰让各种意想不到的排列组合碰撞在同一空间里并和谐共处,天真烂漫,相得益彰。
邱志杰则在个人公众号解释了为什么要写这些吃吃喝喝的内容,而不是风花雪月的古诗词:“对菜市场的引车卖浆者流的致敬”,“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4月30日晚,商户下班后,夜幕降临,菜市场在一天的喧闹中归于宁静,迎来了一天中或许是最温柔的时刻。邱志杰和学生们潜入菜市场布展,从晚上七八点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等待着5月1日启幕后人们的检验。
张维娜完全没有预料到,展览很快将如爆裂般在社交网络传播,最开始菜场的对接人只当成普通项目来接待,尽管很配合,但似乎兴趣并不大,也收取了相应的费用。直到展后第二天,“看见带着‘长枪短炮’的专业‘观众’进场,只拍照不买菜,才发觉可能火了”。
程庆战在三源里菜市场经营一家手机数码配件商铺,他的店铺就在菜市场进门处。据他的观察,在5月1日-5月5日展出期间,来菜市场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甚至在撤展后还陆续有人来看。
5月5日撤展前,程庆战拍下小视频记录了三源里菜市场的场景,依然人来人往,大部分人都拿着相机,仰着头看书法,或在某处驻足观赏。撤展后,程庆战店里还有多处保留着邱志杰的书法作品,“专业手机贴膜”“各种纽扣电池”“新到苹果原装手机壳”,还有最大的一幅“华为苹果配件专卖”。原本这些都是要撤走的,他希望能保留,觉得大艺术家的字很有意义,就和邱志杰提了,然后如愿留下。
程庆战说展览期间邱志杰每天都会来菜市场。5月3日,当邱志杰在菜市场被一群人包围着写字的时候,程庆战也伺机表示想请邱老师帮忙给店里写两张字,并希望这次的字用宣纸写,一天后邱志杰便按要求写完请学生送来,文字内容是程庆战自己提的,一张是“贴膜世家”,一张是“贴膜时间”,邱志杰还在右侧写了一些或祝福或调侃的小字。
最想做的鱼肠字,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这次展览中,鱼肠字是邱志杰最想做的一批东西。大概源于闽南人对海的情怀,原本设想的场景是:在鱼肚子里面放入各种字条,当人们把鱼带回家,剖开鱼肚子后才会看到里面藏着的字,字条上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飞鸟潜鱼未知死”……
想法独特而浪漫,但现在的人买鱼,通常会要求商家将鱼现场剖杀处理,带鱼回家开膛破肚最后发现一张有趣的字条,这太难了。因此这个想法只能暂时放弃,改成在展览中将一张张字条平铺在鱼身上,当然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邱志杰老家在厦门郊区。姑妈姑丈家里“种”牡蛎——将花岗岩切成一个长条,插在滩涂上,慢慢地,上面会长满牡蛎。到了11月,他们去海里将牡蛎从石头上铲下来,跳下海的时候要先来半瓶白酒。
邱志杰总结道,“这是渔民的生活,我们福建人是大海里的猎人。”
关于菜市场的记忆,邱志杰印象最深的是17岁那年。彼时,师从厦门工艺美校王振裕老师,邱志杰用最严酷的方法训练自己,列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表,按阶段逐一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每星期抱着一捆画从漳州拿到厦门给王老师看。
从漳州到厦门,有时候坐车有时候坐船,坐船的话坐到第一码头,从第一码头走到轮渡码头,会经过厦门第八菜市场。这是一个血腥的、原生态的菜市场,熙熙攘攘,海边送来的鱼在这里现杀,农民挑着一担菜来卖,菜还带着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