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30具古人类遗骸(2)
易西兵介绍,陂头岭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文化遗存,时代距今约4500年-22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遗迹,数量众多,这一时期遗存原分布范围可能超过10000平方米。48座窖穴是本次发掘最令人瞩目的发现,H25规模最大,平面近圆形,最大径2.74米,深度达5.2米,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由此可见当时陂头岭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物产储备的丰富程度。遗址发掘区东南部发现一处疑似房屋基址,为探讨广州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形制,以及对山岗丘陵史前至商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中此类遗迹的辨识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为夹砂黑胎的釜、罐、豆、支座等,其次是泥质陶豆、盘、罐等,也有少量的石器。
陂头岭遗址是继2017年黄埔汤村茶岭遗址和甘草岭遗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而数量、规模、密集程度则远超后者,也为岭南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所罕见。这批窖穴遗迹对研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早期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都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柱洞、沟槽等与房屋建筑有关的遗迹,对复原史前先民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考古学实证资料。第一期遗存中墓葬数量虽然不多,但年代早、层位关系明确,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十分重要。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M30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地表有相对高大的封土、墓葬顺山体走势排列、墓穴埋深较浅、墓坑底铺石床等具有明显江浙土墩墓的遗风,反映出强烈的越文化的族属特征。而部分大中型墓葬的棺椁设置可看到岭北楚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楚越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陂头岭遗址是广州地区先秦考古重大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再一次刷新了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史前至西汉早期遗存丰富程度以及这一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探寻先秦时期岭南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笔记
黄埔陂头岭遗址
遗址年代
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文化遗存,时代距今约4500年-2200年。
本次考古最瞩目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48座窖穴,其中H25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其中,M30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
【编辑: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