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一条通往光明之路(2)
中国盲文出版社有声读物事业部副主任顾钟说:“有声书录制有一定的门槛,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热心公益、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专业水平的播音员的大力支持,他们不计报酬,将制作精良、品种丰富、技术专业的有声书资源提供给盲人读者。”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有声阅览室,记者见到几位盲人读者正在手拿一个巴掌大的“小手机”,戴着耳机津津有味地听书。这个听书神器名叫“阳光听书郎”,也就是盲用听书机。
“‘听书郎’比一般听书软件还方便,从开机、联网、找书、听书到关机,都有语音提示,还能选择语速、语调、朗读模式,收听广播。我们可以到馆听,也能借回家用,非常方便。”正在听书的一位盲人读者对本报记者说。目前,该设备用户近20万,深受盲人读者喜爱。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图书等出版物,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带给人们无限畅游的可能。而对于盲人来说,由于无法看到显示屏上的内容,上网成了难事。如果把屏幕上显示的所有内容都读出来呢?
中国盲协副主席、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向记者演示了一款名为“阳光读屏”的软件。无论是浏览网页、微信聊天、收发邮件,还是编辑word文档,软件都能将屏幕上显示的信息读出来。“盲人朋友可以通过键盘快捷键操作电脑,实现鼠标的功能。”何川说,“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装上‘阳光读屏’,普通电脑就能为盲人所用。”他熟练地打了一行字,软件立即用几倍的语速读了出来。
“促进盲人群体融入信息化时代,消弭和健全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提高他们获取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阳光读屏’软件和文星盲文电脑的研发就是出于这样的初衷。”何川说。
他口中的文星盲文电脑乍一看就像一款去掉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不同的是,键盘下方没有触摸区,取而代之的是长条状的点显器。“盲文电脑搭配了点显器,可以通过盲文触点的自动升降‘显示’出40方盲文点字,这就是电脑的屏幕。”中国盲文出版社辅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艳萍介绍说。
2017年,作为中宣部等五部门组织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一部分,1000台盲文电脑和盲文电子显示器被配置到全国100所盲人教育机构;20万台智能听书机被配置到全国400家设有视障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智能听书机已激活近10万台,日活跃量4000多台,在线交互累计2447万次、1759万小时,盲文电脑和点显器也成为盲生有效的学习工具。
“盲人不是没有阅读需求,而是不知道或没有足够条件获取文化资源。在增加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同时,还要让盲人知道,到图书馆、打开网站、拿到听书机能做什么,激发盲人群体提高知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何川说。
社会参与,温暖萦绕心田
郑晓洁今年60岁了,从2003年创立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她一直致力于发动社会力量,为残障人士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红丹丹创立之初,主要是做视障青年的就业培训,让他们具备播音主持的专业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补充视障青年视觉信息缺失,我们发起了为盲人讲电影的项目。”郑晓洁说,“大概在2006年,一些盲人青年想请我们为他们读书。在志愿者和国际专家支持下,我们具备了制作国际通用标准的DAISY(注:多媒体数字无障碍信息系统)有声书和教材的能力,能够给盲人和学生提供更多信息的阅读服务。”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过节目的盲人主持人董丽娜,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使用过红丹丹为她制作的有声书教材,顺利完成了专业课学习。他们制作的有声书不仅要读出正文内容,还要通过视觉描述介绍封面的图案和颜色、版权信息、目录、图标、插图、页码等内容,传递完整的图书信息,让盲人读者和普通读者一样,享有真切的阅读体验。
2011年1月,经过专家评估认可,红丹丹建立了首家民间盲人图书馆——心目图书馆。目前在心目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网站上,已有4750多个有声书和电子书作品,供盲生和盲人读者使用。
“有声书录制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2000多人,核心成员500多人。”心目图书馆负责人张新莉说,“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好地了解盲人需要,我们组织了蒙眼体验等助盲培训,以及朗读培训、录制技术培训等。”“开始用心目图书馆听书后,那些美妙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音色把我带进不同的情感故事中。志愿者的讲述让我看见了世界的精彩。”盲人读者胡虹说。
不少盲人朋友自己也做起了主播,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帮助更多人驱散失明带来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