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修武大南坡村民居微考记(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河南修武大南坡村民居微考记(2)

2020-11-26 16:32作者:采集侠

  女人们聚集在祠堂对面的山神庙门口晒太阳。小庙的建筑门头复古,屋顶上戗基和垂脊各有神兽布置,正基上的莲花缠枝纹颇有江南文化的秀雅。滴水处琉璃瓦当则是龙脸形状。对开木门下有方石门当。门上贴着门神,门两旁则是以半圆形小青砖拼砌的类似大太阳花形的花窗,这种有八块半圆形青砖砌起的花窗实则是一种龟甲纹的造型,寓意着福寿含义。窗内有木制小方格花窗,内贴有彩色窗纸。村中此类砖砌花窗较多,多布局在堂屋正门两旁,这种习惯或是当地民居普遍审美一种,抑或是有着某种信仰和自然崇拜。

  原大队部建筑在东部、北部和西部都各有联排建筑,东部为二层楼房建筑。北部靠近山崖一面则有两排平房布局,前排为大会议室式样,门窗上方皆有砖砌券门,门上方还有木制花窗。在此办公可以南望山峦、祠堂和村落,阳光也很充足。现在前排房屋被改造,用来展示小麦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周期和历史渊源,以及“麦”在字形文化中的嬗变。还有大南坡村的民居设计速写和未来规划——有楼房,有院落,也有树木、庄稼。后一排则被用来展示当地古老的绞胎瓷设计。

  在这处建筑群落的上首东南方向高台上是庙宇式建筑“赵氏祠堂”。祠堂雕梁画栋,描金红蓝,北方的建筑彩画风格,自然风物,且具有神话寓意。门两旁有圆鼓形门当,表层光滑发亮。山门屋顶有彩色琉璃瓦覆盖,瓦当威严,屋顶正脊有龙纹浮雕,正脊之上还有二龙护塔式造型,栩栩如生。两端各有莲花纹和龙头兽吻,戗脊亦有神兽拱卫。眼前这处匾额为“赵氏祠堂”的建筑群,在当地不亚于一处神圣的庙宇。根据当地老人的口述,该村大部分人都姓赵。一起同来的绿茶兄说,这一片区域同属于燕赵之地,历史非常古老,甚至可能与赵氏孤儿有些关联。而在北方最大的政权北宋王朝更是赵家的天下。

  修武县历史悠久,周代称“宁邑”,商末改宁邑为“修武”。赵氏祠堂主体部分一路向山上延伸,主殿位于村中高处,可以俯望全村。山墙垂脊之上则有各种小神兽分立,并有祥云纹瓦当缀饰,庄严而不失灵秀。山门台阶之上有双狮镇守。空地处散落着一些石雕构件,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小型的建筑屋顶,且有瓦当和屋檐纹饰。

  后来我与绿茶又驱车抵达附近的方庄镇古汉村南部的汉献帝禅陵。墓陵主人刘协是东汉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唯一没有在洛阳落葬的汉朝皇帝。伴随汉献帝的还有他的一个孙子和一个玄孙。一位在此守陵三十年的善良妇女带着我们参观了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古碑,并去看了后期按汉式风格重建的汉献帝祠宇。汉代的建筑一般都是比较讲究方向正确,南北轴线对称,而且是三个台面皆有台阶。汉代的建筑色彩以红、黑色为主。建筑主体则以重檐庑殿式呈现,彰显出皇家的威严。同时汉代的建筑会有配套的望楼、仓楼、门楼和阙等。在汉献帝陵园附近即有导引作用的墓阙,绿茶(姓方)在这上面惊喜地发现了古汉村所处的方庄镇记录,因为据说他的先祖就来自于这个方庄镇。

  二

  风吹雨打,化蛹为蝶

  村中大部分房屋都经过现代化改造和翻建,有平房,有楼房,多为红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有砖面,有水泥,并有现代设计的瓷砖装饰,看起来家家有些雷同。反倒是在这些新房之间剩余的老屋还尚有不同设计。老屋多建在高台或是倚山而建,石头基础、土坯墙,屋顶则用金属板材防护,木门要么是锁着,要么则是院子敞开着。可见村中有意保留一些老屋,只是主人早已经迁居城镇或是交通便利处,而这些沧桑的古屋则见证着近代中国乡村民居的发展过程。

  在村中可见不少土坯墙都已经发生倒塌的现象,风吹雨打,时光风化。老人们说,老土坯墙下部为石头基础,再上面是拿泥巴块子往上堆垒的,再往上才是手工脱坯的坯块。脱坯是要技术的,而且很费力气,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会了。在土坯泥里掺着麦芒,以增加黏度和抓力,在这些倾坍的土墙上还可以看到有碎石子露出来。当地人就地取材,山泥里多有碎石子。屋顶为硬山顶,木材架梁,呈等边三角形撑起屋顶,因此当地建新房有“上梁”的仪式,燃放鞭炮,撒糖请客,算是建房到了基本成型的重要阶段。村内土坯墙年龄大的可以达到百年之久。在这之前,从村中遗存的一些窑洞可知,当地村民很可能掘洞为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